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5 甲等
作  者: 高國凱 
參賽標題: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書籍ISBN: 9789576938085
中文書名: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張英熙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3年10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鼓勵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也是親子教養、教育與輔導工作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鼓勵的概念似乎眾所皆知,實踐時卻讓人覺得模糊、混淆。
  本書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深入淺出介紹鼓勵的原則、語法及範例,釐清鼓勵和讚美的差異,各章穿插許多動人故事,邀請父母、教師一起以鼓勵成就每一個孩子!
 
 
二●內容摘錄:

  孩子需要鼓勵,如同職務需要水。不幸的是,那些最需要鼓勵的孩子,卻最少獲得鼓勵,因為他們的行徑又發我們反應,這反應將他們更深地推向氣餒與叛逆(p.61)
  鼓勵是無條件的接納孩子,讚美是有條件的接納孩子(p.79)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p.127)
  表示信心的鼓勵=陳述支持信心的客觀證據+我相信(p.155)
 
 
三●我的觀點:

  每個孩子身上都可看見美善的本質,但隨著年紀長大有些孩子卻開始有一些負面行為產生,書中提到如果不好好並以言語和行動反映出對方內在的美好,孩子會越來越多負面的行為產生!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然而不是每個都有機會,最需要鼓勵的孩子,往往最難得到鼓勵,父母、師長要先成為一面明鏡,好映照出孩子美善的心,由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所認為的觀點來看,鼓勵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也是親子教養、教育與輔導工作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鼓勵的概念似乎眾所皆知,實踐時卻讓人覺得模糊、混淆。
  其中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作者在書中提到這個家庭爸爸是一位有暴力傾向的爸爸,媽媽則是為不堪受虐而離家,在這樣只有父親獨自扶養的家庭裡,孩子經常遭受父親的毆打、辱罵,從爸爸對待孩子的態度及行為中,孩子逐漸發展出一種貶低自己的錯誤價值觀感,他認為自己是不好的、自己不重要、自己沒有價值、自己活該被打,甚至有我不該出生在這世上的念頭,擁有這樣自卑感,讓孩子很難在別人面前抬起頭來,自卑陰霾層層的攏照著孩子,讓他對於人際關係的相處,逐漸的加厚了一層又一層的保護壁,讓人無法突破他的心房。孩子的媽媽雖然從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但他對孩子的影響力卻仍未消失,不論媽媽離家的理由有多麼的充分而正當,消失形同遺棄的想法,卻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內心最深處,孩子可能因此覺得自己沒人要、令人討厭,不論這些主觀的詮釋與事實有多大的差距,當孩子信以為真的同時,便會產生對自己那種悲觀的情緒感到認同。對自我的概念造成極大的殺傷力,且孩子的內心會產生一種,大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方式,就是自己應該要如何去對待他人的方式,這種模仿的方式,進而影響了孩子的人際關係。
  作者提到的這位爸爸生氣罵人、打人的行徑,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方式,孩子在身歷其境的同時,反覆觀察爸爸憤怒的表現經常體驗被責打的疼痛,必然有深刻而多層面的學習,首先,孩子學會學會如何看待憤怒的情緒,生氣就是要用暴力表現、生氣時就會有人倒楣,因此孩子可能會複製爸爸的暴力行為,以憤怒與施暴的方式,獲得能力感與影響力,透過宣洩自己的無力、挫敗及委屈,而去經驗自身的存在感。
  後來在社福團體的介入下,孩子重新接受了社會大眾的照顧,由社福機構的老師建立的正向連結,這份關係經由老師運用鼓勵而更為強化,孩子的身心漸漸的放鬆,開始肯與外界溝通,逐漸的卸下在心中那防衛已久的心牆,從鼓勵的話語中肯定孩子,也讓他又更有一種被看見的想法,讓自己不再有那種悲微、悲觀的想法,在社福老師的帶領下,他有了新的看待事物的觀點,他不再對於任何事情都是悲觀的。而是漸漸的學會,對於那些跟自己以前一樣有這種悲觀想法的孩子有跟社福老師一樣付出的胸襟。
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稱讚和鼓勵,小孩一樣、大人也是一樣!這個時候,並不是作違心之論稱讚他,而是刻意找出對方的優點,也就是書中所說的亮點,去增加對方的自信,讓他知道他是有能力可以做好的,說好話、存好心,替人找出亮點,不僅可以有好人緣,也可以造就、拉拔對方,何樂而不為呢?
 
 
四●討論議題:

  在他人做錯事時,你會急著在第一時間指責糾正他嗎?還是先找出優點稱讚他,再委婉說出他的缺點?討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