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的勵志書,引導年輕人不要盲目依循,要能有所懷疑、探究事理,並且了解自己、忠於自己的本質,找到自身的價值,決定自己想走的路。過去年輕人總是被教導要循規蹈矩的做事,因而多數人總是習慣盲目地聽從別人的話、依循別人的行為做事。
現在的年輕人是比以前的有想法,但有想法未必有主張,想法多半是來自別人,想法很少是來自自己的,只不過是習慣聽別人或認同別人後,常會把別人的想法誤以為是自己的。
身為現代的年輕人,應該拋開別人加諸在身上的束縛,發掘自己的天賦,接納自己的缺點,不要去模仿誰,也不需要去成為誰,只有將自己原本的樣子好好展現出來,樹立自己的風格,並發揮創意成為一位獨特的人,如此才能展現出獨一無二的價值。作者也鼓勵年輕人要勇於創新與冒險,不要因為害怕犯錯或失敗而輕易放棄任何可能的夢想,只有去嘗試才能創造所有的可能;也唯有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才能走向成功。
趁著還年輕時,去嘗試任何的可能,盡可能的忠於自己。否則,當你年紀漸長,你將會盲從無力,你會隨波逐流,你將會忘了自己是誰。
我覺得青春、年輕就像書中作者形容的一樣,年輕是徬徨的,排迴於兩條路的中央;一條是遵循別人,走別人走過的路;另一條是成為自己,走自己想走的路。你必須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找;必須傾聽內心的聲音,而不是盲從的聽別人的話。
你必須主張自己,試著讓自己活出來。不要怕犯錯,即使是做錯,那錯誤也是好的。一個依據自己的主張而做錯的人,遲早都會從他的錯誤中學到東西。唯有透過錯誤,你才會成長。只是要記住,別再犯相同的錯誤,那錯誤就有代價了。
在最後的結語作者分享了一則有意義的小故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你就永遠到不了那裡;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你就什麼也做不成;如果你沒有自己的主見,別人就會成為你的主人;如果你無法主張自己,那你就會成為別人的肥料。這一則故事是發生在法國的「人類和諧法展學校」。
有一天在授課時,葛吉夫要他的學生彼德斯望向窗外,描述他所看到的東西。
「一棵橡樹」男孩說。
「是的,一棵橡樹」葛吉夫表示同意。
「那你在那棵樹上看到什麼呢?」
「橡實。」彼得斯回答。
「多少顆橡實?」葛吉夫問,男孩猶豫了很久就猜想說:「九千顆。」
「你認為其中有幾顆會變成樹?」大師問。彼德斯被難倒了,但最後還是回答,「也許五、六顆。」
「不!」葛吉夫反駁說:「只有一顆,甚至不到一顆。」
然後他告訴這個男孩:「大自然創造出數以千計得橡實,但成長出一棵樹的可能性卻很微小。人也是如此,很多生出來,但很少人成長,其餘的只是肥料!」
這個是寓意深遠,數以千計的橡實,也只有一顆能長成橡樹;數以千計的人,也只有少數人能脫穎而出、活出自我。你必須主張自己,否則作後也不過是一堆肥料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