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卡夫卡的文學告白,內心所受到的震動,比起過去讀他的任何作品還要更深,心靈撞擊更大,並不是因為這一部作品比較偉大,是因為過去我讀卡夫卡時,對他並不存在許多想像,我不曾瞭解過他多情又幽暗的一生;即使曾經讀過他的傳記,似乎又覺得卡夫卡的傳記太過僵硬,像是年代表似的將卡夫卡的一生潦草交代一遍,在這樣乾枯的傳記裡,我從未接近過,甚至是想像過卡夫卡的內心世界。
直到讀了這本書,忽然感到自己與卡夫卡的愛情貼得這麼近,這樣真實、這樣巨大。這寫給菲莉絲的五百多封情書裡,卡夫卡坦誠地剖白了自己,除了對愛情的憧憬、對文學的熱愛,還包括了他的恐懼、懦弱、憂傷。
或許是和我自己的生活經歷有著連結吧!高中三年裡,我總是保持著寫手札的習慣,每天我都會寫下幾行心情,在寫完考卷後,等待收卷的考試時間裡,寫下幾首短短的小詩;大多數都是繞著愛情的主題打轉,常常也寫季節遞嬗時的景色交替。遇見了心儀的人,當然也曾寫過情書。於是後來,當我在市面上看見有關情書的書籍,總是會十分感興趣,或許是帶著一點青少年的綺思和好奇吧!好奇別人筆下的愛情長什麼樣子,好奇愛情怎麼改變了每一個人。
一開始,我讀著卡夫卡的情書,其實感到枯燥而乏味。他不像詩人,用華美而動人的手法,描寫他的愛情,情書的內容意外的平實。所以我只讀了幾頁就擱下了,這一擱就是兩個月,根本忘記了這本書的存在,今年年初,才又重新拿起它。在擱下它的這兩個月當中,我的生活正好經歷了一些挫折和創傷,或許也是如此,讓我這一次再度拿起卡夫卡的文學告白,有著不同先前的撼動。
不同於先前我讀到的「平實」,這一次讀,我感受到灰暗的、激烈的情緒,卡夫卡吶喊似的口吻,總是帶著焦灼,像是正有什麼東西在卡夫卡的咽喉滾燙著,燃燒著,使他在愛情巨大的狂喜中,仍然挾帶了巨大的憂傷痛苦。
他的文字時而明朗幽默,時而陰沉灰暗,以及他奇詭的想法,他「荒唐」的寫作能力,常讓過去的我在閱讀之餘,掩卷沉思,仔細思考。乍讀之下理智平常的故事情節,但在沉思過後,和自己生活經歷作連結,我想,卡夫卡這位荒謬文學創作者,寫的是生活吧!我們的生活,乍看理性、充滿條理,但其實掀開來看,我們的生活總是處在一個奇怪的平衡點,理性而荒唐。
然而當我將這一封封的情書和卡夫卡的一生重重交疊,原本我所讀過那些卡夫卡的作品,突然間豁然開朗,看到了卡夫卡作品的另一個面向。身為一個文字創作者,必會將自己的一生經歷放進自己的作品中,或許只是個隱喻,但如果錯失了,或許就會錯過解讀文學作品的另外一個角度。
我在讀卡夫卡的文學告白時,手邊另外有兩本書,一本是學校老師拿給我的紅樓夢,我當作睡前讀物,讀完卡夫卡時,突然感覺他和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或許有某些相似,在他們的一生中,或許有過太多的遺憾和愛戀,無法完成,只好放進自己的作品中,讓這些愛恨眷戀以另一種方法完成。
而另一本書,是屠格涅夫的散文集,我又重新將卡夫卡和屠格涅夫交疊起來;屠格涅夫當中有一篇散文,關於時間和生命,寫著他感到自己不斷被時間往前推,並且無從耍賴,一路被推入墓園;掩卷時,我便想到卡夫卡。
然而,不只是卡夫卡吧!我想,這是每個人生的宿命,終究會有許多無法完成的愛恨眷戀,卡夫卡不能耍賴、屠格涅夫不能耍賴、曹雪芹更無法耍賴;這些憾恨愛情終要以各種方式吶喊出來,並在這寂寞的世界當中,迴響出最嘹亮的聲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