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06 優等
作  者: 簡建承 
參賽標題: 親子關係
書籍ISBN: KML0073475
中文書名: 兩代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姜穆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大地出版社
出版年月: 1986年3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此書道出父母對子女由出生、就學、就業親子教育等等付出無限的愛,期望能戒身守法,遵守禮俗,做一個正正當當的人,更盼能出人頭地,榮宗耀祖。與孩子談讀書時,要告知那是將來餬口的技能,要接受不斷的挑戰;談愛情時,要告知愛情是越陳越香,凡是孩子所愛的父母都愛,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後盾;談生活時,要告知由儉到奢,以儉樸為榮的道德標準。兩代之間結合了血統與道統,生生不息的綿延發展,世代傳承與永保不墜。
 
二●內容摘錄:
我是如何悲觀,又是如何的憤世嫉俗,但是我還是活下來了,而且照著世俗戀愛、結婚、買房子,生下你們等等。(p.71)
在社會上,獨立性是不可少的,對人生也非常重要。每一個人,依賴父母都有一定的期限,獨立的生活是必然的課題。(p.109)
人總是要長大,任何天真燦爛的孩子都要長大,都要為他們的行為負責,都會自制,脫離父母而獨立生活、獨立行動,既是如此,何不就從此開始你的生活。(p.265)
 
 
三●我的觀點:
科技日新月異,知識浩瀚無窮,因此上一輩無法用20世紀的生活經驗去要求身處21世紀的下一代,父母的老舊思想和觀念,也要跟進世界腳步,不斷學習。所以兩代親子關係的培養也要因時制宜,不能一昧停留在自我中心的桎梏裡,只有共同學習社會新視界和國際人生觀,才是兩代要追求的共同目標。如此溝通無礙,就會增進彼此心靈上互動的情感,這才是真正親情中最深的情誼,也是彼此真正互愛的表現。父母希望我德、智、體、群、美五育平衡發展,品行要端正,做個社會的好公民;凡事理性分析,探究思考;身強體健,熱愛運動,鍛鍊身心健全的體魄;與人相處要大方,熱誠,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美學有欣賞能力,豐富的藝術美感,發現世界之美的情意境界。

父母在我的人生旅途上,是個開明樂觀的啟蒙者,我的個性稍微內向,不善於語言表達,有時會沉默寡言,每當有人點名提問,心裡總會一陣慌亂。他們總是耐心的傾聽我的建議並且尊重我的想法。鼓勵我多讀書才會言之有物,自然能產生信心,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大膽說出內心的話。我們之間培養良好的默契和情緒,努力建立親子間的和諧。父母對我的行為和態度,會隨著我年齡的增長而作調整,適時提出讚美和懲罰。目前的重點是生活作息,因父母年事已高,我也長大成年,身強體壯,更要自動自發,幫忙家務,在生活上彼此親密的互動。父母和我互相約定,要求我;1.不違法,不加入幫派、不飆車、不吸毒、不偷竊、不做被警察拘捕的事。2.愛惜自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遇到困難一定要告之父母,溝通商談解決問題,不要庸人自擾或聽信讒言,做出不當主意去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體、錢財等危險行為。3. 我的建議; 父母不可亂發脾氣、亂罵一通,不可傷害兒女自尊心,共同制定讀書與娛樂的時間守則。所以父母會適度和我交談商議,也會和我一起遨遊手機和網路的世界,並且接受我的指導,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我正處於青少年叛逆時期,常迷惑苦惱不安,我很怕父母說教,更擔心他們當著長輩親友面前用言語嘲弄我。我希望父母能適度開放,不要對我過於約束和控制,不要自顧地替我塑型,而是轉成尊重我的性向喜好。重視我的交際,親情加上友情的滋潤 ,則困難皆能逢刃而解。因為將來我總要面對社會,如果沒有獨立的性格,過於依賴他人,個性畏懼不前,害怕失敗不敢嘗試,則將庸庸碌碌過一生,永遠無法飛黃騰達。兩代間要彼此體貼包容,找到相互平衡關係,就能找到親情的溫潤。父母得常思考愛若是過與不及,則自己的付出反而會變成對子女的阻礙;而子女亦得反省,一切的順逆並非天生擁有,並非天經地義。而是父母不斷的付出。當雙方有了共識,親子間溝通方式對了,密切的情緒接近,相互支持與鼓勵,親子關係自然好。

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親,尤其是我的母親,她在生活和教育上領導我成長。我雖不是資優生,在功課上也還需要再努力,但體格健美,個性開朗是我的優點,母親會分析我的性向,讓我決定自己未來求學的方向。以我的立場看父母,他們雖然是大人但也是有情緒的,為了經濟和家庭忙碌辛苦,如今年紀老邁,很多事力不從心。快要成年的我,要更懂事體認親情的可貴,應該更設身處地分擔和體諒。雖然父母照顧子女或者子女照顧父母是天經地義,且輪迴格言曾說「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父母,以後你兒女就如何對待你」,但我希望雙方的付出是自然的愛,是天倫之樂,而不是用條件或善惡業來限囿。代代薪火相傳,將來我也要牽繫著下一代,共同學習,延續兩代間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四●討論議題:
每個父母都深愛子女,但社會上總會出現兩代親子相殘的悲劇及其他類似的不幸事件。父母該如何學會放下,嚴中慈祥,反省管教方式而做調整;做子女的該如何學會感恩圖報,不要一昧地排斥抗拒心態,而是正向思考父母的愛心和關心呢?這是一個需要智慧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