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125 甲等
作  者: 王韋蓁 
參賽標題: 這樣思考,人生就會不一樣
書籍ISBN: 9789861371177
中文書名: 這樣思考,人生就會不一樣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外山滋比古
書籍編譯者: 韋杰岱
出版單位: 究竟
出版年月: 2009年11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這一代的青年學子,是幸福,也是辛苦。說幸福是因為資訊發達無遠弗屆,說辛苦是因為資訊太多難以消受。每天睜開眼睛、打開電腦、翻開書本雜誌,有太多太多的資訊進來,即便進入了眼簾,大多稍縱即逝,除非我們能靜下心來閱讀,才能有所獲得。是以,資訊並不等於知識,除非閱讀;而光是知識增加,充其量只是別人的思想結晶,要成為自己的智慧,除非思考。所以說,閱讀與思考,是增長智慧的不二法門。
 
 
二●內容摘錄:
 
  偶然力告訴我們:下意識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暫時停止討論問題,才能將問題放在一個容易發生偶然力的環境中。(p.67)

  我們的教育向來把頭腦視為倉庫,不斷將知識囤積在腦子裡。然而,要讓頭腦成為高效率運轉的工廠,就一定要不斷的遺忘(p.111)

 
 
三●我的觀點:
  
  不曉得大家會不會偶爾有自言自語的毛病?我有時候自己好像會突然意識到這件事,然後念頭閃過後,下一次又出現同樣的狀況,在《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裡頭提到,事實上,自言自語是一件好事呢!將想法念出來,是有助於幫助重新建構思考的。「我們不只用頭腦思考,說話時的聲音也會幫助思考」,也就是說,說話時反而能夠找到安靜思考時所看不到的盲點,因此,說出來反而是有助益的,自己有時就會藉由說話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順道整理心裡頭的思緒,更能清晰的知道想要的是什麼,但這樣的行為常會引起同學的取笑,今後我會告訴他們這樣的實為是有助於思考的。

  這本書一直強調思考的重要性,過去許多老生常談當然強調過思考的必要,在這裡作者給我們一個更強而有力的理由:「缺乏思考,人腦不如電腦。」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 人的頭腦若是死的,很容易就會被電腦所取代,因此裝再多資料也沒有用,最重要的是做適當的捨棄和遺忘,並且更進一步地發想和創作,這才是人類比電腦有價值的地方,創造。靈活的運用頭腦,捨棄舊有且多餘的東西,因為大腦就像是座工廠,為了不影響工作效率,讓它保有寬敞的空間很重要。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許多簡單能夠幫助思考的概念和方式,像我們常常會以為靈感是需要不斷擠壓、不斷思考才會出現。事實上作者不這麼認為,我們該做的反而是「放空」和「睡眠」。「放空」能使心靈自由奔放,如此一來才容易產生有趣的想法。當然靈感不可能無中生有,在產生靈感前,各種經驗和知識早已在腦中醞釀許久,短暫的放空反而能使這些東西結合產生出新的化合物。而「睡眠」則是藉由身體機制來使大腦清空掉不必要的記憶,除此之外,睡眠時期的頭腦還是持續著思考的狀態,因此有時候一覺醒來,反而會得到前一晚想破頭都得不到的靈感或答案。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證明作者所說真是很有道理。

  此外,書中還有提到一點關於「筆記」有趣的概念:上課或聽講我們常會忙著一字不漏抄筆記 ,或者至少這會被認為是認真聽講的做法,有時需要寫心得分享,以為邊聽邊寫可以方便記錄,後來發現全神貫注的認真聽講,細心體會演講人所傳達的意念,深刻的感受便能寫出一篇真摯的心得。事實上,作者覺得這是一個笨方法,因為「記錄下來的心安反而會促進遺忘」,就算有充滿興趣 ,也可能會因為振筆疾書而轉移興趣注意力,較好的方式是專心聆聽,反而比較容易記得住內容。可以確定的是,重要的事情、感興趣的事情,一定不會忘記。這個論點基本上我是持半認同半反對的態度,專心聽固然才是最重要的,但有時重點式的加強反而要靠記錄,否則事後想不出來的那種痛苦是很令人扼腕的。

  本書所提到的方式,你可能或多或少聽過,也有可能是和過去觀念相反的,這些經過作者有系統的整理,再加上自己多年來的經驗歸納,形成了一套非常具有連貫性的做法。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方式,讀起來也十分親切,對我而言很受用也很適合,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這是一本可以推薦給朋友的好書。

 
 
四●討論議題:
 
  這本書提到閱讀與思考,是增長智慧的不二法門,你認為閱讀和思考的比重應分別該占百分之幾?為何?試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