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在說自殺者親友的「哀傷旅程」。自殺的人走了,留下的親友則歷經各種煎熬:悔恨、遺憾、憤怒、自責、怨懟……。漫長路,活著的人該如何走出這片哀傷濃霧?在這本書中,我看見了「自殺」比其他死亡方式更令家人痛苦,更難以面對。因為自殺者的親友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件事”大吃一驚,試圖否認親友自殺的事實,有的甚至會說那不是自殺,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變成這樣的。在現在的新聞中,其實也有很多人因為生活、感情等種種因素,讓自己無法享受更好的人生。可是自殺者往往都是因為心理的問題而走上死亡,也有可能是因為自殺者不願意去面對、不願意去尋找解決事情的方法,所以才讓自己如此難過。往往都沒想到,自己自殺後留下的人會感到無助,甚至有的會覺得該怎麼過完下輩子?失去了心愛的人,比什麼都還難過。
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之外,也讓我看到對任何人,都應該要有「伸出援手與接受協助」也就是要「傾聽與協談」,我覺得這很重要。因為有了這兩個,才能讓我們自己更清楚要怎麼幫助身邊的人。
「我希望對再度對自己有好感—一位自殺者遺囑」,看到這句,其實我自己有點感覺,因為在國中其實也有做出不好的事情,那種感覺是到現在都不會不見的,那時真的有一瞬間是有想過「離開」是不是我的煩惱通通都可以不見哪,是不是都可以消失呢?但是,在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裡面,有很多時候讓我看見聽見的,大人多少都會把「死」掛在嘴上,而當我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說,原來不是只有尋死,才讓自己過得更好。身為人類的我們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的。生命中每一位重要的人和我們之間,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緊密連結的拉力。
在近年來因為發生多次大型的災難事件,台灣社會開始被大眾關注,也成立了「張老師心理輔導」讓需要的人得到幫助,生命線協會陪伴自殺者走出陰霾,為他們重燃希望之火。而在實務工作中,也深刻體悟到,當自殺者身亡時,家屬們需要面對喪失親人的悲痛之外,還要承受罪惡感、大眾的指責,但是這些種種,並不是自殺者家屬願意的啊,自殺者若不願意配合醫生、輔導員,那一直勸導他的家人,也會漸漸感到無助不是嗎?死者不但自已死亡棄絕了自己,也徹徹底底的棄絕了家人。
人生中的種種困境,人人都難以倖免,該如何在面臨到時有勇氣面對、了解困境如何影響自己,同時透過協助與幫忙,讓自己能夠從困境中走出並竊獲得心靈的成長,這些都是苦難帶給人的正面意涵。生活中有很多種可以紓解壓力和心情的方式,無論是聽歌或是看書都能讓我們找到另一種看待事情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