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所寫的是一位老人和大魚生死搏鬥的過程,描述老人剛出海時的情景,故事中所強調的是人類的「不屈不饒、可貴的意志力」,而作者所要強調的應該是「人在奮鬥過程中所顯現的價值,而非最後具體物質的報酬」,雖然那條馬林魚,也許是他捕魚生涯中,所捕獲的最大一條魚,更可能是全村漁獲最大的一條魚,雖然到最後只剩一副魚骨骸,但是對老人來說,卻是意義非凡,正如他所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男子漢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人類的尊嚴以及人類的存在的意義,而書中最要表現的是人生之意義,而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這本書給予我許多的啟示,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
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本書一再強調的論點,從海明威的經歷我們可以了解,他受過戰火的一再洗禮,加上十歲就研讀達爾文的進化論,〝弱肉強食〞的概念一受影響著他的思考,〝勇敢〞這兩個字貫穿本書的主題。人生中有些事情常常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過程可以自己掌控,結果常常受制於人,但大家刻骨銘心的常常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人生的旅途有時是充滿著挫折,若是每次遇到挫折就退縮、無法面對,自甘墮落,就註定要失敗的,在人生的舞臺上,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應該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這是對自己人生一種負責的態度,雖然老人最後拖回的是骨頭,但是他仍然能睡個好覺,並在杜夢到那隻在海灘上散佈的獅子,表示這樣的結果,並沒影響到他始終以強者自居的期許。
所以當自己面對困境時,只要能勇往直前,這樣勝利才能離你不遠。作者透過主角的一句說話「你可以將我毀滅,但不可以把我打敗」的道理。
毀滅,是與人比賽的時候落敗就像老人與大自然比賽的時候,最後也不能得到一條完整的魚一樣;但打敗,是與自己的自信心比賽。老人雖然最後也得不到一條完整的大魚,但他曾經也有一顆勇敢的心和不死的精神去肯定自己、去面對鯊魚,所以他已經算是贏了。儘管老人最後都是失敗,但他仍接受這結果。作者也希望我們像老人一樣「不要只管著事情的結果,我們應該更要懂得享受過程」。
老人是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生存,而瑪諾林的父親是一位經理,瑪諾林可算是在「溫室」長大。因為他們在不同的環境生存,所以他們的性格形成一個強烈對比。『孩子說:「你是我的鬧鐘。」』及『老人說:「年紀是我的鬧鐘,我到時候會叫醒你。」』老人的其中一種捕漁經驗便是要早起床,他的生理時鐘會提醒他是因為他多年工作累積的成果。孩子要靠老人是因為他出生於溫室,什麼事情都是要人幫助,連早起床這麼容易的事情也靠老人。這就是有經驗和獨立與沒經驗和倚賴的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