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8 甲等
作  者: 蔡宜珊 
參賽標題: 生死謎藏
書籍ISBN: 9789862132043
中文書名: 生死迷藏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黃勝堅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大塊文化
出版年月: 2010年11月02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三十六個感動告訴你。

  悟出安詳往生是一種重要的人權,而協助病人安祥往生,應該也是醫生的天職。醫療人員應該善盡「醫生與顧死」的使命,維護每一位病人從「子宮到墳墓」、「從出生到死亡」。醫師不是在照顧器官、不是在照顧疾病,是在照顧「人」!

人生終須一死,絕症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祥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二●內容摘錄:
「有希望,拼希望;沒希望,拼安詳往生。」(p.13)

  逝者已矣,活著的家屬,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頓失經濟支柱的弱勢家庭,問題不是唱唱高調之後,就能解決掉的,生活,真的很現實;不論是社會福利制度,或來自民間的救助,伸手能幫的忙,到底還是有限度的。(p.44)
 
 
三●我的觀點:
        死亡,大家都害怕,或許有人不怕,但每個人對死亡的想法及看法都不一樣,有的人怕的到處找方法想讓自己活得久一點、有的人則是看得很開、順其自然,不論怎樣,死亡都是生命的最後一站,只要是生命都必會經歷生、老、病、死,所已死亡是無可避免的。

  對於重症及慢性不治的末期病患的家屬而言,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都會希望醫生試試看,看能不能搶救回來,對他們來說,會希望醫生盡力搶救是正常的,但絕大部份的家屬大概都沒想到,在搶救過程中卻會給病患帶來什麼樣的痛苦,導致最後當家屬看到自己的家人死時的痛苦表情,而對醫師憤恨的說:「如果醫師早點告訴我們後果會是這樣,我們絕對不要急救。」醫師拼命救人,命救起來了,病治好了,是積德!病人受盡千辛萬苦,百般折磨,最後「歹終」,是「作孽」!

  就舉其中一個故事來說吧:一個惡性腫瘤末期的小孩,黃醫師不忍看小孩反覆的備受折磨,和他媽媽說:「要換種方式照顧小孩嗎?這樣下去小孩最後會走得很辛苦。」黃醫師是不敢告訴媽媽,小孩會被折磨的很淒慘。

  小孩的腫瘤,長在腦幹的前面、後鼻腔的後面,這種癌症,腫瘤長得快,擴散也快,血管很多很會流血。在面臨插管前,跟他媽媽說:「插不插管,小孩都一樣走,如果選擇不插管,順其自然的做安寧療護,會因腫瘤引起的窒息而走,但會少受很多苦。」媽媽低頭不語。

  「如果選擇插管,可以維持一陣子存活,但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一次又一次血管栓塞與手術,不斷的移除腫瘤,但這些腫瘤拿不乾淨,最後……會死與大出血!」「能拼到什麼程度就拼吧,我,不放棄任何希望!」媽媽很堅持。

  因為插管,有呼吸器的幫忙,小孩不會斷氣,卻反反覆覆受腫瘤毫不留情的攻擊,當腫瘤快速擴散,快要從鼻子跑出來了,大出血一次,手術一次;當腫瘤快速擴散,要從嘴巴跑出來了,大出血一次,手術一次……清除趕不上擴散的速度,小孩的顏面被腫瘤撐到整個變型,虛弱的的身體,再也經不起任何手術。小孩走了,真的死於大量出血!後來母親也很後悔。

  這個故事中的小孩,最後走得非常淒慘,因為媽媽的不放棄,小孩死於大量出血,看著故事的敘述,我彷彿也能想像那小孩的樣子……但這又似乎不能怪那母親,她想救回自己小孩的想法有錯嗎?但也因為這樣,讓小孩在最後走得很痛苦。任何人都不想放棄希望,希望醫生能拼就拼,能救就救,但卻沒想到這樣反而是對病患死前的折磨!

  「加護病房的生命末期照護,應以病患為中心,減少死亡的痛苦」書中提到的這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對於即將臨終的病患,最好的選擇就是讓他們安詳的走吧!「善終權」,是需要被看重的,「或許治療是減少的,但是我們的照護會更用心!」

  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我想如果是我,我是會簽的,如果真的不行了,我希望能安詳的、不再痛苦的走,換作是我的家人甚至是我自己的小孩,我也不希望看到他們已經因為身上的病痛而痛苦了,還要承受搶救過程中帶來的折磨,我做不到,所以我會簽。書中的故事有令人感動的、也有令人生氣的,對於死亡,我想,這門課程,大家都必須重修吧!
 
 
四●討論議題:
        走得安詳與插管延續生命,哪一種讓生命更有意義?如果是我,無疑是選走的安詳,面對因病痛折磨而痛苦著的親人,難到你捨得看他再因電擊、打強心劑……等而更難受嗎?不論是誰都不願意吧?愛他,就適時的放手吧!不要因為你的不捨,而導致他的痛苦,請替他想想吧!沒有意義的急救,只會是即將臨終的病患的噩夢。
 
        在此書的封底,附了一張被機器包圍的病人的圖片,圖片下有幾句話:在一堆機器包圍臨終病人後,你看到了什麼?一定要用「機器」、「醫療常規」來按表操課嗎?難道不能用「心」,來照顧病人和家屬嗎?是的,你看到了什麼?這樣真的好嗎?再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