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美國角1993年書環球報兒童文學銀牌獎以及美國1994年紐伯瑞金獎作品:
露薏絲、勞瑞的記憶傳承人,是本關於「理想國」的有趣故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中也包括我,一聽到「理想國」這三個令人陶醉的字,應該就會聯想到類似聖經裡亞當與夏娃曾居住過的伊甸園,那種神聖般的不可思議世界。但是,對於勞瑞而言,它就只是個充滿空虛又腐爛的社會。曾經,正被採訪時有提過:「(烏托邦)是那個沒有所謂『意想不到的事情』的生活。也沒有所謂不方便或不尋常。它很簡單的就是個好無色彩、感覺或過去,那樣樸素無聊的生活。」
那麼,依勞瑞的邏輯看來,我們長久渴望其中的「完美」和「美好」,定義又下於何處呢?
記憶傳承人跟隨著一位正要經過「十二歲洗禮」的青少年:喬納思。這是個人人都慎重又盼望的慶典,在每年的十二月舉辦,依照滿十二歲的孩子們從各方面表現,擅長和興趣的評估來決定未來生涯的工作及地位,而那些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們就固定大家都在慶典時「進階」,換句話來說,就是過生日。喬納思很疑惑自己會被派到哪一個單位去受訓練,當時也感到很不安因為他明白自己沒有喜好,發展也均勻不突出。時刻到了,喬納思默默的站上了檯面,他被派下了一個不可反悔不可抗拒的使命,而在困惑以及期待中成了下一任的「記憶傳承人」,(它則是一個神祕卻擁有特權,令人尊敬的職位)原因是他出身就擁有著一個叫做「超眼界」的能力,使得他看的見色彩,直覺較敏銳,而且有強烈的好奇心。從那之後,喬納思就從一位自稱「記憶傳授人」的長老受一種特別的訓練,而他的不可思議旅程即將開始。喬納思接收了千變萬化、代代相傳的記憶,也漸漸的理解真正殘酷的「事實」。他所居住的社區,「烏托邦」,其實純粹是個通過「同化」演化來的小城邦:一個被奪走感情、色彩、夢想、自由,很虛偽的地方。喬納思隨著時間的流動慢慢的甦醒,了解祖先們為了製造這個沒有戰爭和窮困之神域,決定犧牲所有的美麗和樂趣。但,隨著時間的跨越以及全新的認知,喬納思相信自己覺醒了;過程中,他體驗了痛苦與恐懼,卻同時享受了別人沒有的快樂和希望。在徬徨中徘徊很久的他,終於鼓起勇氣下了決定:他即將要把世界原本就該有的「美」與「醜」還給屬於那些有權利品嘗他們的大眾。傳授人說過:「以雙手創造你自己的現實。」 喬納思盡然都能毫不猶豫追隨自己認為應該的事,那我們呢?
閱讀完這本書,其實,我心情非常的複雜,因為值得我思考的因素實在太多了。我可以從宇宙廣大範圍裡開始討論,或「捨」跟「得」永遠互相牽連的兩個字,與其書裡面所出現的超優及科技能力,可是經過思考得我,我選擇先幫「烏托邦」這詞畫下自己的定義:最完美的奢侈品。我的想法正是如此,因為所謂的「天堂」只是人們心目中設想出的一個地方,用來當心靈的避難所。在我們的信仰之下,它充滿了優雅的光輝,其實只是在背後稍稍的遮了一下我們最在意的黑暗,講到這裡又會聯想到宇宙的矛盾之論。所謂有「陽」就有「陰」,有「希望」當然就有「失望」,那也就是說沒有了我們最偉大的魔法「愛」就輕易的不會有「恨」,感覺不到「快樂」代表也沒有「悲傷」了。因此,要創造沒有紛爭、人人平等的聖殿就得把好壞、感情通通捨棄掉,過著類似機器人般的日子。可是,人類的發展,人類與野獸的區分點,人類的自尊,又會變得如何呢? 書上有一段寫著:「我們控制了很多事物,同時也放棄了很多事物。」為了過沒有戰爭的天數寧願拋棄所有的美麗事物;為了不再面對傷悲、疼痛,決定放棄自己的眼睛;為了安定的生活,被緊緊的綁在規範裡,違反的人卻只有被「解放」,也就是安樂死的這一條路,小孩永遠不知道自己得親生父母是誰,永遠沒雙胞胎這回事,永遠不能為自己做決定或幫自己爭取更好的報酬;這樣大規模的犧牲真的值得我們期待嗎?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當你學會了死亡,你更懂得活著。」
傳授人說過:「滿足感並非源於滿足你的需求,而是去了解你所擁有的以是那麼多。」法國雕刻家羅丹說過:「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眼前追尋著遠方的鮮豔天堂,卻沒發現自己一直身在「烏托邦」,真的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呀!這是現代人們最大的錯誤,也是如今我學會的最大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