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很忙、很亂、很痛、很健忘。我們面對愛、工作及社會的很多生命任務及挑戰而來不及反應,不知如何面對生活的負擔和看待生命的意義.。表面上我們忙於利益,計算得失或得。我們和時間賽跑,和別人比較,成功時覺得很驕傲,失敗時我們會怪別人。然而我們在內心深處難免自問:曾幾何時,我們的自尊和心靈成長空間已經被壓抑;我們追求自主和意義的勇氣,已經被社會生活的價值和型態所扭曲與瓦解?我們活的很不安、很無聊、很不快樂、很沒意思。對成功的追求及害怕失敗為我們帶來的是內心的失落感,以及逃避面對外面現實。
生活及心理的問題,其實為我們帶來的是新的學習、在克服困難中能夠鍛鍊及成長的機會。我在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會看到自己或他人依些常有的心理經驗。作者在書中描繪許多生活的困擾,其實來自我們幼稚依賴的想法,成為可望別人認可的人。我們一昧的想要為追求成功一定要與他人競爭、比較。像小時候,常常被自己的家人,拿去跟隔壁鄰居的小孩比較東比較西,我覺得這樣得很不好,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沒必要做無聊得比較。同樣的問題,不管是在家裡,孩是在學校
,在工作上眼中永遠都把別人的好,跟自己比,我覺得會很累,感覺沒了別人就缺少了努力向上的動力,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工作與社會中,我們不董如何自立、自足;心中充滿別人的不好,眼裡只有自己,人際關西中沒有互相尊重,卻只有互相利用。處在痛苦無力當中,我們往往以狹窄的人生觀來抵擋人生需要創新求變的事實。
作者在書裡面提到,如果人們想要徹底改變自己,依賴資訊、規勸和演講來解決問題都部會有效,就習慣遠遠不會消失。舊習慣為神麼改不了了呢?阿德勒說:「人們總緊抱著早年記憶不放,所以行為也就不會改變。」想要破除舊習慣,必須調整以前的依賴感,習慣不是憑空就有的,是每天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如果想改就必須忘掉過去,重新開始,才能幫助自己,否則永遠無法逃避自己創造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是自己一生的建築師,這是一句熟悉的「普通常識」!
我們不斷碰到的、最具破壞性的扭曲觀點,就是成功與失敗。這個扭曲的觀點會讓人渴望贏在起跑點上,成為勝利者。有些人盲目到無法想像與別人一較高下之外的任何事情。這就是人生的全部嗎?一定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不那麼有敵意、不要總是生活在競爭之上的生活方式。
我也相信大家會發現這本書很好讀,很容易讓人「進入狀況」。會在不知不覺中會和作者建立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關係,能以一種「心理常識」來看自己和他人生活的不同,更深入的知道自己。就能非常容易理解與應用的健康心裡生活及思考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