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張育甄
|
參賽標題: |
樺樹與鴿子 |
書籍ISBN: |
9789862298169 |
中文書名: |
樺樹與鴿子 |
原文書名: |
The Masterwork of a
Painting Elephant |
書籍作者: |
Michelle
Cuevas |
書籍編譯者: |
編譯:謝靜雯/繪者:楊允城 |
出版單位: |
三采 |
出版年月: |
2013年02月05日 |
版 次: |
初版 |
一●相關書訊: |
本書的作者及繪者都非常的特別。他們共同有兩大特質──「純粹」,或許筆下描寫的文字、圖畫不盡然寫實,但單純的筆調和不做作的敘事反而更容易貼近讀者的心,讓我們循著情節慢慢走入整個故事之中,去尋找大象樺樹與青年鴿子的足跡——「一個學會愛人與被愛的故事」。 |
|
|
二●內容摘錄: |
「安全」就像愛,是種奇怪的東西,不見得會照著我們選擇的組合出現。(p.24)
如果其他人都覺得某樣東西很醜,你卻覺得漂亮,那肯定是真愛的徵兆。(p.28)
我想到地球,也想到我們對光亮與黑暗的認知。可是事實上,光線一直存在,是地球人自己轉入暗影裡,然後再次轉向燦爛光明。(p.78)
我們四周到處都有開口;牆壁上、樹木間、天空裡,還有我們的生命。良善輕輕敲門,不在乎過了多少時間,甚至連錶都不看一眼,只是痴痴等待心來應門。(p.138)
沒有人可以掌握絕對的真理。也許我們只是在機緣巧合下被湊在一起,,互相倚靠對方,讓這個世界繼續漂浮下去。(p.153) |
|
|
三●我的觀點: |
「愛情沒有特定的法則。」 —— 高爾
樺樹筆下的夕紅風景是種訴說、鴿子細軟潔淨的手是種期待,相同是他們都用著自己的方式去愛一個離開很久的人;用相同的思慕去尋找一塊消失很久的拼圖。如果說每個故事的始末都有所契機,那我想沒有其他理由不把他們湊在一起。一切是如此理所當然,彷彿一象一人才是樺樹與鴿子心中的完整個體。
於是一場旅行悄悄的開始了。
放鬆掛在眼瞼下的鏡片,我似文字捲起的風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倚著樺樹與鴿子的身子穿過了各色各異的城市,看著書中流動的景色不斷變化,隨著季節、跟著時間。去細嚐著文字帶出的韻味,它就像樺樹刻出的畫,那麼溫暖卻又挾著戚戚悲傷。讓我不由得讓自己去體會裡頭的故事,思索其中那些道理和隱喻。
故事的起頭,鴿子說:「所有東西,都值得被愛。」就像大象樺樹的手能繪出整個世界、人類鴿子的心可以裝下大海、烏龜皮耶的腦袋可以裝下整座國家圖書館……。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特質、屬於他的美好,然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卻變成了一位自負的藝術家?任由雕刻刀在心愛的他上刮刮劃劃,卻又反覆的尋找其他素材填滿空缺的地方,慘忍的屢次無視由他們身上散落的片片求救訊號,只貪婪的奢求眼前的「藝術品」在愈發愈越接近完美?
但換個角度想,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哪個關心你的人不希望你愈來愈好?天下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蒸蒸日上、如日方升,更加進步?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孩子?然而慢慢的時間增長,耐心與關懷慢慢不自覺變成如蟻蛀的灰木,一丁點一丁點的減少。然而少了這兩樣情感的潤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自然變多了,爭吵也相對的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
然而殘酷的是在一陣盎盂相敲之後,多數我們卻什麼也沒留下。再多的關心、再多的期待,早已全數被對方謾罵失望的表情所吞噬殆盡了。
所以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很多時候不能只看到兩個人所擁有的、所缺的,重要的是去尋找兩人共同特質、互相扶持,而非惡意的掠奪或是批判。像樺樹與鴿子,不論種族、外觀、性格,他們都是最不一樣的,但又可以如此有默契,接納彼此的不同、欣賞對方的優點。也許結局樺樹沒有陪著鴿子走完他的一生,但同時樺樹卻給了鴿子牠一生最好的:牠的畫、牠的知識、牠的溫暖……,還有——牠愛憐的心。牠的付出,不難想像對於樺樹來說鴿子的存在必是無比重要,然而最後的代價一定在聽到那人細細的說:「Thank
you。Thank you。Thank
you。」時全數都被抵銷了吧。啊,那是多麼的甜美,跳動的雙唇如同他們第一次共同聆聽的心跳、柔細的聲線如同他們第一次觸碰到的手,那樣的單純、那樣的美好。樺樹伸長了鼻臂摸了摸他的頭,因為這時牠已經年邁的無法承載少年裝滿夢想的身軀了。
也許這對他們兩人來說這才是最棒的結局,雖然旅行結束了,他們也開始了各自的人生,但我想樺樹和鴿子都知道,不論分隔多遠、儘管不會再見面,他們的心永遠都是緊緊聯繫在一起,就像我們和愛我們的家人。
關上書皮,意識有些矇矓。就像突然從一場夢中驚醒,有那麼一點的唐突。濛濛的我好像還是那晚對著他們低語的星辰、還是那晚陪著樺樹離開世界的風。一路跟著他們一路旅行,一同從失去到擁有、一同學會愛人與被愛。他們的故事帶給了我很多想法,那麼希望到了最後,我也能跟著鴿子迎接一個新的破曉、新的開始。 |
|
|
四●討論議題: |
如何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發掘對方的優點?
如何珍惜重要的人、事、物,學習把握當下放眼未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