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118 甲等
作  者: 王伶君 
參賽標題: 死前的最後一堂課
書籍ISBN: 9789862720950
中文書名: 死前的最後一堂課
原文書名: 死前的最後一堂課
書籍作者: 厄寧斯.甘恩
書籍編譯者: 柯乃瑜
出版單位: 商周出版
出版年月: 2012年02月01日
版  次:
一●相關書訊:
        厄寧斯.甘恩(Ernest J. Gaines)生於美國路易斯安納州,出身佃農家庭。就學時每年幾乎都有五至六個月在棉花田裡工作。十七歲時於舊金山州立大學的校園雜誌上發表第一部作品《烏龜》(The Turtles),隨後獲得了史丹佛大學的寫作獎助。

         一九九三年出版的《死前的最後一堂課》是甘恩最受讀者推崇的作品,本不僅在銷售上獲得肯定,更榮獲一九九三年美國國家書評獎小說類首獎等諸多獎項。
 
二●內容摘錄:
        唯有心靈自由了,肉體才有機會自由,四○年代的路易斯安納州,二十一歲的黑人傑佛遜因為好奇,捲入一樁雜貨店搶案,不料,行搶的友人及老闆當場喪命,只有他一人倖存。

        無人能證明他的清白,不願為自己辯護的他,被白人法官判了死刑,必須坐上電椅。挫而自甘墮落的傑佛遜能否找回為人的價值?矛盾而掙扎的葛蘭特如何尋得救贖的意義?這是一堂教導,更是一次領悟。美國南方的種族歧視,黑人教師的不甘抱負,無知少年的受挫人生,交織出最堅韌、不捨的生命情誼。
 
三●我的觀點:
       沒有人不害怕死亡的,這本書再講,一間教室裡面的一個位子你坐了就會死,只是你自己都不知道妳什麼時後死。或許明天,下星期,下個月,甚至有可能是今天,死法就是電椅,把你電到死亡為止,有人會帶著尊嚴離開,有些人當然會很害怕,但我只是覺得人都會死,如果害怕,幹嘛還活著?唯有心靈自由了,肉體才有機會自己,真的很有道理,在一間破舊的教堂裡教課獨善其身,能言善道的他,一直想逃離南方的歧視與親人的約束。

        當他得知以前學生的判決後,本想冷眼看待,卻在親友的逼迫之下,勉為其難地走進監獄,為傑佛遜上臨死前的最後一堂課;要帶著尊嚴與自傲而死。
人就是這樣吧,生命是你自己的,要不要結束也是自己的決定,重點死亡不能改變一切,或許你逃脫了,但你的家人呢?是否換家人幫你承擔呢?我真的很不懂那些自殺人的念頭,我承認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壓力很大 ,所以有想離開這世界的念頭,但又想一想,我不能這麼自私,我不是一個人,我有家人朋友等等......,死了不能重生,做人很累很痛苦辛苦沒錯,但也有甜的部份不是嗎?

        以平易近人的字句刻劃出早期的種族歧視,也告訴我們,我們存在的意義,不單單只是一個身為人的存在...倘若我們能在自己的一生中,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小動作,只要能夠讓另一個人的生命不同以往,我們的存在便被賦予意義;我們之所以存在,乃是為了在生命中去成就他人。

        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能理解那些長輩到底在堅持些什麼,我可以明白他們希望傑佛遜死的時候要像個男人,不要帶著自己對自己的看不起而死去。但卻不懂為什麼他們堅持傑佛遜必須信仰上帝、認定收音機是罪惡之音?我的想法和葛蘭特是一樣的,覺得只要能讓他在最後這段時間過得平靜滿足就夠了。

        我才終於有一點理解他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不是信不信仰上帝的問題,而是他們希望傑佛遜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過去,面對自己的過錯,面對自己的人生,也面對自己的未來。上帝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為要讓人誠實面對自己,沒有什麼是比信仰更有說服力的了。至少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一場生命價值的自我追尋和煦、高貴,令人默默動容。

        人要往好處想往夢想邁進,死不了,不放棄,這本書或許再告訴我們,人生有很多考驗,就算真的到死前的最後一堂課,也要努力認真的過完,這樣人生就沒有空缺了,或許有天你會回來,再親自這麼對他們說,那會是我的榮幸,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人生真的不要放棄,要活的自我自在,人生終究是自己的。
 
 
四●討論議題:
        改編HBO電影《死亡記事》,贏得兩座艾美獎殊榮 闡述種族歧視下的生命自尊與奮鬥;和煦、高貴,令人默默動容 感動猶如《姊妹》,摯情媲美《梅岡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