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平凡的,不獨特也沒有特別的成就,應該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而不是一昧的貶低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要實際,必須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並且可以為自身帶來好處,如果目標不切實際那你就不可能會相信自己,那就不會有想去做的欲望,勉強去做也可能造成反效果。
本書中的第一篇是要開啟自己的能力,做出決定。最基本的自知之明就是要了解自己有多偉大、多麼獨特、多麼獨一無二,而不是將其誤解。第49頁寫到:當你設定好遠大、明確並且符合實際的目標的時候,只不過才成功了一半,必須在心裡不斷看見自己完成設定的目標,才會使你有成就感,更有把握達成目標。每個人心中一定設置著理想、夢想,或許都不切實際,但是一點一滴的設下目標,符合現實,並且簡潔又明確,將來也許就能夠再往自己的夢更接近一大步,成功是你最終想要的目標,所以要努力不懈的實現每一個理想,要戰勝一路上的困難以及阻礙。
第二篇要告訴讀者「態度決定一切」,這一篇讓我了解到「專心」。在確立目標之後,要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物上,並且將所有精神都投入其中,而不是一直尋找新的目標,讓每一件事都無法完成。其中舉了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牛頓、黃仁勳、布魯斯特……等,從中看到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專注,而潛意識中就會一直惦記著,並且留到被實現為止。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就必須堅持到底,不該半途而廢,就算能力有限,也應該要突破重重困難去達成目標,說不定再堅持一下下就能遇見成功了。
不管經歷了什麼,都是在豐富自己的生活,保持著樂觀的想法以及態度,就會覺得世界並不狹窄,其實有很多條道路都能到達理想的目標,最重要的就是心態,如果受到挫折就感到挫敗,那一定會走不下去。轉個想法,受到挫折是能夠讓自己更進一步去解決,不就是得到好處了嗎?我讀的科系是日文組,想要專心的將這個語言吸收,一開始覺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學會而感到挫折,後來變成思考檢定是否能順利通過而害怕,我是真的有學到文法?還是靠猜題拿分?直到現在三年級,發現自己其實還可以更努力、更進一步,學到了但可以更好。其中的好處就是我吸收到了很多東西,而成功也離我不遠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做擅長的事,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不要貪心覺得什麼事都要會做,有時候找別人幫忙也能發揮他人的長處,第四篇是教我們懂得分享與關懷,現在的社會是需要相互扶持的,不要想著獨立自己與外界隔絕,應該要積極的與他人交流,就算途中遇到困難也不能放棄,最重要的是去解決,而不是逃避問題。從中還可以提高自己的親和力、影響力和溝通能力
。這本書教的其實都是最基本的,也是人們最容易遺忘的,看完所有人生課程讓我想起自己最初的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