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06 甲等
作  者: 葉姿妤 
參賽標題: 雨過天晴的心情
書籍ISBN: 978-986-6377-
中文書名: 西北雨
原文書名: 西北雨
書籍作者: 童偉格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0年3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一個關於離開或留下,逝去或復活,失落或尋找,溯想或遺忘…………微苦、無傷的「說不完的故事」。「所以這是一個『自己』之書。所有死去亡靈的追憶、懷念、遺憾,全部進駐這 個唯一活人(甚至他發現自己也早已死去)的意識。」「讓不知自己已死的親愛之人們重演活著的時光。」今日,明日,或一場永恆的睡眠,將那充滿台灣當代偏鄉(孤島 / 山村)色彩的背景舞台。
 
二●內容摘錄:
那時,當我從她的腳踝回望,後見之明一樣,我彷彿變得比較熟識他們了。我總猜想,在遠遠的那間房裡,也許,遠在青春期之前的孩提時代,她就開始準備著,要和一個什麼人白頭偕老。她夢想著這樣平和的幸福,盼望時間能允許她,任她就這樣老去,比記憶中的任何人都還要老。倘若真能和一個人長壽以終,她將不會懷疑那是命運的賜福,但她會謙卑地感傷,她會想:因為似乎,賜福總是交託給像她這般不適當的人,才讓「命運」這樣的字眼,顯得永遠可疑。P.20
 
三●我的觀點:
讀了童偉格的《西北雨》,才發現,小說之所以名為小說,乃因為它已脫離當下的時空點,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被筆者提煉出來,而獨立成為一個不可侵犯的黑洞,再者,更必須由筆者對讀者自己訴說,這代表小說的兩個特質,分別是「創作獨立性」與「時空完整性」。

即便不太懂童偉格小說的涵義,但很欣賞他文辭技巧及塑造的小說意境。總覺得第一次打開這書本,就像在森林裡欣賞一篇截然不同的視覺一樣,無法確定角色的位置,他與她之間,主角與其他人之間,但那連細雨紛飛的味道,花草伴著春風飄過田野小路的清香,烈陽蒸發水氣,盤旋在島嶼四野的些微觸感,童偉格之筆,秋毫皆不曾放過,或有其他...... 。

  「死亡」對大多數的年輕人而言也許會覺得與他無關,死亡離他還很遠,但很難講,人生是無常的,死亡畢竟是每個人都要走的路,人生百年恍眼過去,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看到一些長輩及友人面臨死亡時內心的痛苦,身體受病魔折磨到面容枯槁容光不再,我就會想到未來有一天自己是否也會如此?死亡的痛苦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而大多數的人都無法自在的面對死亡的陰影,這才是人類最大的悲哀。還有些人怕世界末日,所有這些「怕」其實都是源於內心對死亡的恐懼。最近有很多專家提倡「生死學」,其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希望藉由教育,使人由日常生活中知道有生必有死,要大家把死看成與生同樣自然,以便來日接近死亡時能從容自在的面對,這樣的方法若能成功當然是很好,但我個人認為可能不容易,除非能佐以「人有來生」的觀念。否則,假如人死如燈滅,閉上眼睛後就再也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你能不恐懼害怕嗎?畢竟人對其自身的「存在」(不論是什麼方式都好)有根深蒂固的執著。因此,我個人認為要消除死亡的恐懼,最好的途徑是深信有靈魂或神識存在,這是最重要的。

或許,我該拜讀這位作家的另篇作品,聽說評價不錯,《無傷時代》。有些氛圍,包含心理的感受,是無法用隻字片語或簡短的詞彙就能概括承受,那樣顯得太膚淺,太單薄,營造小說意境時,若讀者內心自有共鳴的磬石,也不太需要了解小說主軸故事結構,故事題材會與閱讀者創作另一個獨特的空間,便能容易地明白筆者在小說及文字鋪排的領受。

  前些日子,因為一些事情使得心情雜亂無章,試圖以閱讀來擺脫陰霾,那天午後,池塘的水不清,或許是精神渙散,眼見四處,帶有點微醺,走廊人多,五點下課鐘響,天空飄著如巨龍般的長狀雲層,掌心與水之接觸,雨水打在我掌心的冰涼,由點點細雨滲透手心,心思亦如細雨幽靜,我不知手心上的是雨水還是淚,柔和之水似若以溫柔手掌將我那企圖哭咽的嘴摀住,片刻,僅感覺臉頰有雨水滑落,是誰以冰冷的手撫慰而來,大雨來得正即,雨滴豆大迅速,如流彈般水池激起漣漪,嚇跑了池中的魚兒,徐徐地遊回池邊,我將手伸下池中,無力片刻,朦朧的雲光閃爍微弱陽光,彷彿那份我所求的溫暖,是如此遙遠...... 西北雨,來得梢縱,去得伶俐乾淨,就像你的心情。
 
 
四●討論議題:
要怎麼樣子的離開或留下,找回自己心中的故事主角?
逝去是怎麼樣的感覺呢?
人應該常常溯想還是遺忘苦苦、無傷害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