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27 甲等
作  者: 余心華 
參賽標題: 隋唐風雲
書籍ISBN: 9867425138
中文書名: 夢話隋唐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劍佑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宜新文化
出版年月: 2005年06月01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隋末民間流傳一首「桃李子」歌謠,內容指李氏將取代楊氏成為真命天子。李淵爲了避禍舉家遷往太原。煬帝爲了到江南一睹數十年開一次的瓊花,下令開鑿運河、造龍舟,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怨四起,各路諸侯起而造反。李世民勸說之下,李淵終於下定決心反隋。在李元霸一路勢如破竹之下,攻破潼關,順利取得西都長安。隋帝國終於被推翻,李淵自稱唐王,可是各地政情依然不穩定,李淵爲了一統天下,令次子李世民……。
 
二●內容摘錄:
1.以同為鏡,可以正衣慣。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P.126)
2.我並不是爲了我一己之私,而是爲了天下蒼生。(P.103)
3.人生如夢,稍縱即逝(P.89)
4.良禽擇木而棲,小將軍是否考慮過另投名主(P.111)
5.我們趁昏君南遊未歸,直取他的老巢洛陽(p.71)
 
 
三●我的觀點:
隋朝的第一位皇帝-楊堅,人稱為隋文帝,為人儉樸,不料被他的兒子楊廣殺害,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煬帝的身邊有三位忠義的大臣,分別為李淵,楊素,宇文術;但李淵和宇文術兩位大臣本身水火不容,宇文術藉此散播謠言說李氏要造反了,加上民間的一首歌謠「桃李子」,述說李氏將會取代楊氏,李淵害怕皇帝將他處死,他藉酒裝瘋,並告老還鄉。之後隋煬帝要遊江南,而宇文化及建議隋煬帝開闢河道,而宇文愷負責管理,將舊的渠道連接起來,又修復了隋文帝的邘溝,但這件事使得天下民生物資耗盡。試想,一個好大喜功,貪圖享樂的君王,耗損國庫巨資不足惜,動不動就勞師動眾,其死傷無數,何曾憐恤過百姓生命?更遑論橫徵暴歛,人民有怨無處訴的困境?此為注定隋朝敗亡的先兆了。

隨後李淵起兵叛變,局勢看好,有人紛紛來投靠。天下統一之後,其兒子李元吉和李建成很怕李世民登基,所以設法想殺掉世民,阻止其一朝奪太子之位。但皇帝真的就有皇帝命,怎麼樣都殺不掉世民。雖然世民不願兄弟鬩牆,但礙於我不害人而人害我,在士可忍而熟不可忍的情況下,終於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掉了元吉和建成,隨後登基成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其間,勵精圖治、擴張版圖;又擊敗了東突厥,吐谷渾的侵擾,解除了邊患的問題;更促進了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故在位期間締造了貞觀之治,民生富足。

一開始因為隋煬帝的出遊搞得民不聊生,但在江南就被宇文化及殺害,被拿走了玉璽,從歷史及政治角度證明了一個領導者若縱情逸樂,不思民間疾苦,則水能載舟,必能覆舟,在位豈能長久?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裡面有好多講情義的部份,發人深省。就像魏徵他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些話真的好有道理。所謂忠言逆耳,若唐太宗不重要諫官,不禮賢下士,則無今日之德,亦無跨宇內之盛世,而讓唐朝興盛的時間比其他朝代長的原因也在此。凡此種種,加上讀過諫太宗十思疏,讓我對唐朝歷史會想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俗語說:「政治之隆污,係乎一二人耳。」詩經上也說:「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可見凡是一國的政治領導人的所作所為,動見觀瞻,影響人民及國家極大,不得不謹慎。正如魏徵曾諫唐太宗的「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百戒,將有作,則思知知已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如果能知所進退,為所當為,則全國上下齊一,勠力為國,民安而國強,豈會有內亂和外侮?因此,歷史是活生生的一面鏡子。目前國際局勢動盪,瞬息萬變,台灣位處太平洋一隅,列強環視,競爭激烈,若我們政府官員及上位領導者必須時加記取歷史與衰之訓,鞭策謀國福民,台灣才能屹立於世界。
 
 
四●討論議題:
其實身為領導人,寬宏大肚,接受勸諫,的確可貴;但是我總覺得一個敢直言勸諫,願當烏鴉的人更屬難得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