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般人而言談到"死亡",多數還是比較忌諱的,但是,人既然都有一死,更何況是當我們親愛的家人面臨死亡關卡時,如何能讓他不要受太多的痛苦,不要接受侵入式的急救,而造成無謂的痛苦與折磨,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要面對語思考的問題與挑戰。
『只有熱愛生命的醫師,才能勇敢為病人爭取生命最後的尊嚴。』作者在ㄧ次面對母親急性腦中風,選擇放棄開刀,讓母親在家人的陪伴中往生,要做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智慧啊!正因為作者在加護病房,看過很多例子,所以有很深的感觸,才會積極推動“善終的”觀念。
在病患家屬的眼中能把病患救活的醫生可為上帝,可是又有多少人想到醫生們的真正感受呢?把病患重新救回來的感覺固然很好,但其實接下來對病患而言才是真正的折磨,先是插管再來是氣切最後是葉克膜,在這個三個階段卻是非常煎熬的,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這樣真的是愛他們嗎?讓他們有尊嚴地安詳地走才是真正的愛!不考慮病人的痛苦及感受,認為「愛他,就是要把他救回來!」,又或者是只是希望延長他們的生命時間,這並不是為了他們好,而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而已,想讓父母多留在世間更久一點。問題是插管或插鼻胃管,對於末期或重症的病患來說都是很大的痛苦於折磨。
在宗教中『基督教認為死亡是回歸主耶穌的懷抱;
伊斯蘭教認為死亡是永生;佛教認為生命是一個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死亡不是毀滅,而是另一個新生命開始;道教認為死亡是回歸自然。』死亡並不代表著消失,而是另外ㄧ種方式的存在,至少他的精神、他的愛,會永永遠遠的活在愛他的人心中。在台灣李,呼吸器、葉克膜、洗腎......等設備使用率都是全球之冠由此可知,仍然會有許多人沒有辦法認同所愛的人的離去,面對所愛的人,當下的抉擇是痛苦又難熬,因為,連我自己也沒辦法確定我能否有勇氣放棄急救。
而本書所要要告訴我們的也是希望家屬不要再讓病人受到最後的折磨,而是讓他們有尊嚴的走向他們所希望的終點。還有不要再浪費一些所不必要的昂貴的醫療資源,以葉克膜為例,一天的花費是以萬為單位的。之所以用"浪費"來形容是因為對一個幾乎不需急救的病患來實施無用的救護措施與維生機器,不但造成病人的是痛苦,還造成了另一窮困家庭的病人的機會延遲,在台灣中並沒有法律支持醫師的決定,只能讓家屬或病人來決定,所以才會有許多痛不欲生的病人以及真正需要資源的病人必須要轉院的情況。對於他們來說,放棄治療,安然的走才是最好的。善終之路漫長,我們都希望獲得最好的生存品質。希望尊重生命,讓臨終的人依循著大自然的節奏,安祥自然離去不要刻意加工做無謂的急救,徒增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