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電影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當然偶爾也有小說是由電影劇本改編而來。但有的時候會發現一百分鐘的電影,追根究底起來是由五千字不到的小說改編而成,但有的時候一本詰屈詏牙的大部頭小說,透過電影的詮釋,卻也能收到讓人感覺到節奏流暢明快之效。
面對同樣一個故事,電影是用影像與聲音來描述,而小說則是用文字來激發讀者的想像力。
影像和聲音有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使人感受到編劇或是導演想要讓我們感受到的東西,但同樣的,它也有個壞處,就是必須要透過攝影的運鏡與演員的演技來詮釋感情。
而小說則剛好跟電影是個完全相反的產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小說裡一句簡單的七個字「憤怒得咬牙切齒」,如果放在電影裡頭來表示的話,演員跟導演就必須要使盡全力甚至於耗費相當程度的時間來表現。
但是,文字再怎麼精準,卻也難以捕捉一個好演員他那深情款款的眼神或是實際女體的美妙起伏。
所以說一本好的小說必須要能讓讀者看到畫面,而一部好的電影,則必須要讓觀影者的心中浮現出對等美好的詞彙。
套句以前的人說過的一句話:好的小說跟電影應該都要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才叫完美!
而這本「父後七日」,就是一本讓我心中很有畫面的文字作品!
整本小說的頁數約兩百頁出頭,但真正寫到「父後七日」這部電影的原型創作,卻只有十二頁、四千個字左右的篇幅。
生命其實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我們經常要做出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來維持一個我們不見得有多喜歡的生命!
而死亡其實也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不管我們有多畏懼死亡,時間點一到、兩腿一伸、眼睛一閉、一口氣上不來也下不去加上心臟又懶得跳後,死亡就降臨了!
然後呢? 死亡的人便不再害怕死亡了!
生命跟死亡一樣荒謬,而更荒謬的事則是發生在生命與死亡共存的那段時間。
面對我生命中的每一場死亡,我其實都很痛苦!
但痛苦的並不是因為我愛、我認識、我在意的人們離開人世或是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之類的事。
真正讓我覺得痛苦的事情是:我不能笑!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這句話,在生命與死亡的交界處,能參透此理的人有多少呢?
而「父後七日」便將喪親之痛與生死之間許\多令人苦笑的無奈與荒謬,用文字揉合成一部讓人笑中帶淚\卻又心有戚戚焉的作品!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往往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在珍惜後才發現擁有的很多,卻都逐漸在流失;而我們的真情,也在世風敗壞的今日社會,快速地消退。
所以,也許,那是個叫遺憾的東西在膨脹,卻也是一個叫懊悔的東西在消失。
最後我覺得這個故事真的是太感人了,如果下次還有借這本書,我肯定介紹給我最愛的朋友們,並且再看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