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三年級 6 優等
作  者: 黃昱錡 
參賽標題: 追風箏的孩子
書籍ISBN: 9867475658
中文書名: 追風箏的孩子
原文書名: The Kite Runner
書籍作者: 卡勒德•胡賽尼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木馬文化
出版年月: 2005年09月01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生命的節奏是這個故事的架構。這部小說以一九七○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後的美國為背景,透過作者的文采,雅俗共賞。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與救贖勾勒生命圓滿循環的功力展露無遺。生動描繪阿富汗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的生活。阿米爾和他父親的角色,他們的關係,以及哈山與阿米爾的關係,都描寫且發展得極為縝密、具說服力。
 
二●內容摘錄:
「神聖的友誼之情,其性質是如此的甜蜜、穩定、忠實、持久。可以終身不渝,如果不開口向你借錢。」(p.27)

「荒漠之草生生不絕,但春天之花盛放凋零。如此恩典,如此尊榮,如此悲劇。」(p.78)

「寧可因事實而傷感情,也不因謊言而或得安慰。」(p.113)

「不見得是註定如此。或者,也許,是註定不該如此。」(p.246)
 
三●我的觀點:
也許我們生活中沒有所謂的主僕觀念但那種真情流露,所有環境的真實呈現完完全全烙印在眼前而且作者好卑弊,書不停提到一些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看見的報導讓我生長在生活資源不匱乏的家庭,完全無法理解在現今的世界還有人因為生長在戰火連連的環境,而每天痛苦的活著每當作者用著細膩的筆觸,仔細說著自己的故鄉,已被戰火摧殘的故鄉,故鄉的子民每天還是堅強地活著,日子總要過下去。

這樣強烈的影像不停在我腦海徘徊。震撼讓我淚水崩潰。這不禁讓我自省,我為我週遭的人作了什麼。每天生活裡,我只為不停地比較,較量而對自己斤斤計較。卻沒有花多餘的心思去看看這世界。許多事物常常是一體兩面,有幸福就有悲慘,有滿足就有匱乏。

作者前面花了許多篇幅描述他無趣的童年生活。整天就是在家裡玩牌,在樹上看書,或是玩風箏一切改觀就是童年裡某段的休辱,以及接連而來的戰火。每個情節讓我睜大眼睛,忍住呼吸祈禱生命不要那麼脆弱。但眼前接踵而來的,又是有人死去,毫無尊嚴的。

這些突然的事件,不斷衝擊我,讓我難以招架。但卻阻止不了我閱讀下去的慾望。人永遠喜歡美好的事,儘管那件美事是多麼渺小,多麼微不足道。但卻深深烙印在記憶裡。

這本驚人的小說,探討到中東的(遜尼派與什葉派)宗教衝突、(普什圖族與哈札拉、阿富汗的被侵略與內亂等等)國族戰亂,以及(友誼、兄弟、父子關)人性的掙扎、罪惡的救贖等等層面,並且將以上的元素給成功結合在一起!胡賽尼生於阿富汗,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時,他隨著全家逃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這也正是《追風箏的孩子》的故事背景。

是經歷了人性的考驗與戰亂的摧殘。彷彿是暴露在極地嚴寒的氣候,先是蕭瑟陰沉的,再來是一陣風暴強襲,心情被壓低的烏雲緊緊揪著、纏著,天空落下的淚水還來不及被理解,便凝成冰雹,將「人性」砸得遍體鱗傷,連我這個小說的旁觀者也難以承受。那是多苦啊!看到小說的前半部,我內心感到昏眩,因為赤裸裸的人性背叛,以及縱貫一生的贖罪,壓得每個生命都喘不過氣來!更不用說這本小說的後半段,描寫了種族的撕裂、難民的逃亡,戰亂下受奴役的那一代人,要怎麼活下來呢?

當一個人可以療癒自己,並且不再軟弱的時候,他便可能幫助更多其他的
人,就像是阿米爾在救出哈山的兒子之後,投入了更多拯救戰亂下的阿富汗人的計劃;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當一個人不再軟弱之時,他便有足夠的信心與同理心,去感受人們的痛苦,並且化為實際行動,將戰爭、衝突與彼此傷害的種種事情給一一消弭。我認為,這就是《追風箏的孩子》深深切切地,想要告訴我們的。
 
 
四●討論議題:
三思而後行的懦弱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