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24 甲等
作  者: 張毓婷 
參賽標題: 回家的感覺真好
書籍ISBN: 9573024454
中文書名: 回家的感覺真好
原文書名: 回家的感覺真好
書籍作者: 董橋
書籍編譯者:  
出版單位: 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1年11月1日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本書,主要在說明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他利用了很多實際例子作譬喻,再藉著幽默風趣的筆調,將原本極普通之事和一些生硬的道理轉化而能打動每位讀者的心,讓人都陶醉其中,不覺莞爾。甚至也可以藉著閱讀來提醒大家或者幫助眾人進德修業,觸類旁通,值得深入研究及再三探討!
 
二●內容摘錄:
1、心心念佛,惡意不生,不是日念數聲就算功德;在日日修心養性實踐下,自然能功德圓滿。P.32
2、他們的主義養不起文學,只養得起一堆失明的御用批評家!P.124
3、成了佛,並非真的在額頭上又打開了一隻天眼,而是:世事無須看,俱在意料中。P.239
 
三●我的觀點:
看完董橋的這本「回家的感覺真好」,真的有給人一種回到家的溫馨感。董橋將他生活中所發生的零星瑣事,利用生動的筆法以及華麗的詞藻來說明,讓我也跟著融入在其中。當我閱讀到感動的篇章時,心情也隨之而感動不已;看到喜悅的部分,我心也跟著作者而喜悅飛揚。我想這就是作者的技巧吧?以下就兩篇文章來做討論:第一篇「佛誕日的一瓣靜念」,第二篇,「岡山寄來一段夢憶」。

「佛誕日的一瓣靜念」這篇文章在說人生有很多苦,宗教的信仰以及信念正是在苦中能夠脫離苦的一種方式,但有時候人們只是為了求暫時的離苦得樂,卻忘記了它背後的真正涵義;也有些人會以為他今天真的信仰了這個宗教,但其實那不叫做信仰,那變成了只是一時的利用,等到沒利用價值的時候,就會把它給拋棄掉了,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好的,也會給他人有種不尊重、太功利的感覺。

像在書中作者就引用了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其中一則小故事來明。一位巨公在四月初八時,在佛寺禮懺放生。游僧問他為什麼今天要做好事?他回答:「佛誕日也」。游僧再問:「佛誕日就做好事,那其他的三百五十九天就不必做好事了嗎?」巨公回答不出來。從這篇文章就能夠了解這位巨公不懂其中的意義,只覺得佛誕日那天就要做好事,那其他日子卻疏忽了;這就跟宗教信仰一樣,在自己覺得苦時才想到自己有信仰就能幫助自己快樂而忘了憂愁,那麼其他的日子呢?就不用關心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發生了什麼事或者辦了什麼活動了嗎?況且一個人的內在道德修持是日積月累,長期有恆,方得以內化成善念,外化成自然的善行,終能功德圓滿才是。宗教信仰豈是一日之德或有口無心便可如願有成?

至於第二篇「岡山寄來的一段夢憶」。這篇文章說明作者在岡山的一位朋友郭際綱先生給作者的來信,還影印了一頁周夢蝶先生的舊作<風兒樓小牘>,說是要給作者消遣時間用的。當時周夢蝶先生八十歲了,他使用的文字白話是白話、文言像文言,是一位非常性格的作家。周夢蝶先生早年在台北的武昌街擺書攤過著清苦的日子,後來因為胃病才把書攤收起來,隱居朋友家裡。作者年輕時就很喜歡讀周夢蝶先生的新詩,剛好這次因緣際會,朋友又寄了這篇文章來給作者,讓作者又回想起了年輕時閱讀周老先生新詩的情景。作者記得在年輕時,曾和他的同學有去過一、兩次周夢蝶先生的書攤買過書,在當時作者是抱著好奇以及仰慕去的,想不到竟然陶醉在文章裡而深深的無法忘懷。一直到現在,對於周夢蝶先生的印象以及創作還是深深的烙印在作者的腦海中,對於周夢蝶先生的寫作功力也相當佩服,也覺得一定沒有人願意這樣的苦練了!其實本文最令我感動的,反而是作者那種對文學的熱愛始終如一,已成生活的一部分。其次,我也感受到一個年輕人對前輩作家的無限仰慕與尊敬,從而也激勵自己閱讀和寫作。這不就是今日淺薄的我們所該學的嗎?

在這本書裡,每篇都透過作者輕鬆且溫馨的描述,深具感染力,更觸動了我心靈深處,進而讓我反思,惕勵效法。縱然是日常生活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透過文字將它變得生動有趣,讓大家陶醉其中,甚至鉤起許多人的相同回憶,令人玩味再三。
 
 
四●討論議題:
曾聽老師勉勵:一個人即使長得不夠帥、不漂亮,但是絕對不能讓自己的人生不漂亮;因為智慧如同寶藏,只要夠勤勞,不斷吸取收藏,將來必能展現你那璀璨的丰采。我藉以自勉鞭策自己要努力,當然會有難挨的酸甜苦辣及跌跌撞撞時,但凡付出必有成效,只要站起來持續往前走去,丟在腦後的昔日心酸必轉念成今日的甘甜。天意酬勤,信哉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