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很喜歡看琦君的書,我覺得她的文章平易近人,她的散文內容大多為故鄉、童年、親人、師友等憶舊情事,閱讀過後,也會勾起我童年甜蜜的回憶。本文從思念舊物談起,順次引出她與阿月兩異姓姐妹間分合聚散的四段往事。一是襁褓無知時的初遇,二是七歲時第一次的重逢,三是十八歲時第二次重逢,四則是戰亂分離後至今。
其實,當年由於在政治因素下,骨肉親情的被強迫分離,對一個人而言,是多麼無情殘忍之事。作者也因戰亂而來臺後,對故鄉的人事物多所懷念。每每在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人與人之間最真摯醇厚的感情,以及雖經歲月流轉與命運播遷而始終刻骨銘心的記憶。當你所思念的人無法再見,當自己有了年紀時,或許那童年早就遙不可及了,但睹物思人的那份濃情,連帶思鄉情緒也湧上心頭而不能自己時,其「回憶文學」是極感人肺腑的,更深深打動我的心。
這篇文章是在說一對金手鐲牽繫了兩個不同命運女孩之間恆久的友情與親情,也見證了人生際遇的無可奈何。當作者乳娘的女兒阿月早早結婚生子,作者與阿月的生命軌跡便勢將如兩條平行的線,越行越遠。誰料命運更捉弄人,雖然作者不須早嫁作人婦,也不須早為家庭操勞瞧悴,然而卻因遷徙流離而離鄉背井,舉目無親,艱難度日之下,終把那象徵永恆情誼的金手鐲一分分剪去變賣時,不堪之餘,也只能在心中將其永遠供奉、永遠珍惜、永遠保有。這對於閱讀者而言,豈能不被感動的潸然淚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呢?
文中提及小時候,大家總是說作者和阿月就像是一對雙胞胎一樣,形影不離,不知道多少人都羨慕他們深厚的友情。過年時,兩人總是互贈對方自己的小禮物,縱使這些禮物價值並不高,但「禮輕情意重」。的確,友情才是真正的禮物;有了友情,禮物才珍貴。尤其在那小小年紀裡,純然無一絲一毫功利現實的雜質這不就是人間最真實的本性,難怪作者歷經劫難而始終懷念珍惜。
幾年後,作者因異鄉求學的假期,從外地回鄉,豈料阿月已經嫁人了,並且一手抱著大女兒,一手安撫背在背上的小女兒,回娘家和作者相聚談天。阿月的手腕上依舊掛著金手鐲,但作者卻嫌樣式太俗氣而不想掛上。事後,作者也自責當初竟然沒有戴上金手鐲去見阿月。最後那隻金手鐲也因為戰亂沒錢讀書而被作者賣掉,拿去當了。我想,那時作者在當金手鐲時的心情也是很難過、不捨與複雜吧!心理的天平,一方面是現實中生活的壓力層面,另一方面是與阿月感情上的層面。作者迫於現實生活而典當彼此最值得回憶的紀念品,內心一定充滿了矛盾與掙扎,想著到底要不要當這個金手鐲,這種感覺我能體會;縱然換成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一定會猶豫不決、內疚不已,但不當了金手鐲又無法繼續生活與讀書。回想她還曾經不懂事而嫌醜與俗,甚至一度不戴;那正如現在一些富裕家庭長大的小孩一樣,老嫌父母給的東西,這個不好、那個不要般,殊不知那是父母辛苦掙錢買來送且極富意義的呀!
同樣都是十八歲,同年同月生的女孩,作者和阿月的命運卻迥然不同。作者是個幸運的大小姐,可以到城裡去念書,不愁家裡貧窮不能讓她上大學。然而阿月的命運就大不相同,阿月十四歲就成了別人的童養媳,十八歲有了兩個女兒,但婆婆卻埋怨她不生兒子、只生女兒,家境也從沒富裕過。當我看到此時,以高中的年紀,我可以想像到阿月的辛苦。其實這個世界總是十分的不公平,有錢的人太有錢,常常不愛惜東西,只會一再的浪費並蹧蹋環境,真的非常不應該。反之,有些窮人窮到連一碗白飯都吃不起,甚至就這樣活活餓死,貧富差距如此大,我也只能說阿月她實在是太命苦了。反觀今日的我們,實在太幸運了,若不好好珍惜可讀書造就的機會,豈能不愧對在烈日下工作、飽受風寒的雙親?
從小到大,朋友常常來來去去,最後能長久留在身邊的好友,也屈指可數,但少數是沒關係的,至少留下來的人都很真心。其實,我還滿羨慕作者和阿月的友情,她們的友情如膠似漆,又那麼的堅定,我希望我也可以交到一個知心好友。琦君從不因自己讀書或到城裡見識過,甚至~~是千金小姐,而有驕傲之氣,仍待阿月為最好的姐妹,時時惦記著她,也願意傾聽阿月的心事,並撫慰其飽受生活磨難的心靈,這點就令我超感動的。我想,就算作者當了金手鐲,但她的心裏會永遠記得並且在心中戴著那隻金手鐲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