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一年級 103 優等
作  者: 李秀玟 
參賽標題: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讀書心得
書籍ISBN:  
中文書名: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米奇•艾爾邦
書籍編譯者: 白裕承
出版單位: 大塊文化
出版年月: 1998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本書是一位年輕人向一位垂死的老人家,學習生死之智慧的故事,樸實的字句裡含有無數動人的意念,在瑣碎複雜的生命痕跡中,篩出足以令人頓悟的單純。對於「活著」這件事,我們總有自己的哲學,關於何者重要何者可忽略,誰沒有一番說法。然而,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已能預知自己的死期,由他來說出生命中真正值得重視的課題,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我們能不能安鏡諦聽?不是非得傷痕累累才能悟得生活的道理;有些人的生命如同蚌之如沙,把折磨與痛苦培養成一顆顆珍珠。若我們懂得欣賞他的珍珠,便是上了人生的一課。
 
二●內容摘錄:
  我用成就滿足自己,因為成功讓我覺得可以主宰事物,讓我可以榨取到最後一絲的快樂享受,直到我老病交加而已。(p.26)

  他把所思所想寫在筆記簿、信封、傳單、紙片上,言簡意賅傳達他在死亡陰影下存在的哲學:「如實接受你做得到的事」、「過去就是過去,接受它,不否認也不揚棄」、「學著寬恕自己、寬恕別人」、「與人為善永不嫌遲」。(p.28)
 
三●我的觀點:
  這本書內有一位老教授,他罹患了一種病。叫做「葛雷克氏症」,它會令患者肌肉由下至上逐漸萎縮,最後像靈魂背封印在軀殼內一樣,全身都不能動,但神智卻非常清楚。

  作者在老教授剩三個月裡,每個禮拜二都會到教授家去討論一些人生會遇到的困難,有愛、婚姻、家庭、死亡的話題。

  本書說到作者在昔日之恩師生命的最後後幾個月,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史瓦茲,面對著死亡一步步逼近,不僅自己勇看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的柔軟了米奇因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這位墨瑞,誠實地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也許你和作者一樣,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他比你年長,有耐心又有智慧,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但是,你後來與他斷了聯絡,獨自在人生路上奮鬥,你的視野變宰,你的夢想褪色。在也沒有人在你身邊為你指引方向,告訴你生命的路怎麼走。

  作者在這樣的時刻和老師重聚,上了最後的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

  十四堂課,十四種話題,我想其中最有趣的話題應該就是死亡吧。墨瑞教授曾對米奇說過「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而死亡又是什麼?有人說:它是生命的盡頭、是終點,它帶來悲傷痛苦和生離死別,所以他們抗拒它;也有人說,它是身與心的解脫,它讓人們放下一切遠離所有的痛苦和困惑,因此他們渴求它。但不論是抗拒它或是渴求它的人,大家還是都對死亡感到害怕,因為一個人活著,不知道「死亡」是什麼感覺、是什麼樣子、是會變成什麼,所以人們就更不能面對在你面前的困難,因此而選擇逃避,逃避死亡。而墨瑞教授卻說:「它就和生命一樣的自然。」又說:「我們對死亡大驚小怪,因為我們不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人總是不能接受自己有天會死的原因,其實,萬物的開始是出生;結束是死亡,這是不變的道裡,這就是生命,生命即是自然,我們必須學會什麼是死亡。從一個逐漸與死亡接近的人的口中聽到這些話,確實會有疑問,難道他自己一開始就不會感到害怕,惶恐嗎?但事實上當墨瑞得知他自己快死亡時,他也曾和一般人一樣害怕,只是他不願意就此放棄自己的生命,不選擇日漸委靡不振,而選擇了要善加利用剩下的日子,於是他勇敢地以自己誠實的心來面對它,接受它,學習它,並以他的經驗來教導,引導米奇。

  以一個健康不用面臨死亡的人說,米奇,墨瑞教授的太太和小孩在面對重要的人死亡,心中不外乎是一種深深的打擊,他們也同樣會感受到害怕和惶恐,因此墨瑞要他們「學習死亡」他說:「死亡結束是生命,不是關係。」即使死了,他們和墨瑞的關係並不因此而改變,而他們的愛將更深植於心,墨瑞將永遠活在他們心中。

  至於我們,目前正處於成長期,在雙親的照顧下,不曾感到生命受威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道生命的盡頭,但我們還是要學習什麼是死亡,學會死亡能讓我們不會害怕,不會逃避,以開闊的心來為自己寫下有意義的的生命,這也是墨瑞教授所交付給我們的。最後雖然墨瑞過世了,但他卻活出了一個不讓自己後悔的人生;雖然他的生命一點一滴的被病魔所吞噬,但他的心靈與愛,卻為這場戰爭贏得了完美的勝利,在其餘生中,他確實實踐了他所謂的「學會生命,就學會活著」這句話。
 
四●討論議題:
我們總是害怕於死亡,但是又每個人中就會死的,怎麼樣能像書中的墨瑞教授那樣坦然的接受死亡,能夠看破它,並能把握剩下的時光。而不在哀聲嘆氣的抱怨著「為什麼」而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