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28 優等
作  者: 趙慶玲 
參賽標題: 勇氣與自由
書籍ISBN: 9789866782459
中文書名: 勇氣與自由
原文書名: 勇氣與自由
書籍作者: 楊蓓
書籍編譯者: 楊蓓
出版單位: 心靈工坊
出版年月: 2009年09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楊蓓是一位資深的心理工作者、社工系教授,她的專業背景是幫助人如何過好每一天,儘管助人無數,教學、實務工作近三十年,她卻仍深感,這是一個無比艱難的任務,因為生命的轉化,最終只能靠自己,而轉化是非常需要勇氣與毅力的。

  《勇氣與自由》是楊蓓教授以心理學家的專業訓練為基礎,融合東方文化與禪修經驗的親身體悟。她一語道中地說,「想要讓心自由,要先看見我們的心有多麼的忙碌、多麼執著。」

  楊蓓以平易近人的筆調、豐富的實務經驗與自省,譜出一篇篇動人而覺醒的生命樂章,引領讀者走入情緒、穿越憤怒、認清逃避,學習接納生命永恆的不確定感,如此,就可以安靜從容,好好吃飯、好好呼吸,勇敢迎接未知的一切,在不斷流動的人事物之間,走向自由。
 
 
二●內容摘錄:
發現自己的心不自由,是學習的起點。過程中可以逐漸「看到」自己如何爭取某個位置,如何在不確定中面對自己原本毫無覺知的焦慮。(p.30)
  現代人常常會抓取外在的東西,填補自己的不確定感。為了爭取一個位置,每個人從小到大拼命地往外抓取頭銜與關係確定的事物,藉此肯定、安定自己,好告訴自己:這個位置是我的。我們從抓成績表現、抓做事能力、抓人緣好壞、抓父母心目中的認同和重視,到抓老師的稱許……然而,抓到一個位置後,就可以永遠免除焦慮嗎?人心永遠沒有確定的時候!往往是抓到年紀大了、累了,才會回頭問自己到底在做甚麼,也只有這個時候,才會看見自己不停在抓取。(p.30)
 
 
三●我的觀點:
我相信追尋內心自由是人生相當有意義的事,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幸福與滿足。楊蓓教授結合修行與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為這個課程增添了很多新發現,有助於我們追尋自己的內心自由;過程中,楊蓓教授也發現知識本身是無法達到內心自由的這個目標。許多聰明擁有高學歷的人,雖然飽讀詩書,但仍深陷精神囹圄當中,而修行與自我省思常常是打開此桎梏之鑰。

  人的一生,有時會碰到這個苦,有時又會冒出那個苦,當憂傷成為一個人的生命基調,人們都會覺得自己好像生病了,憂鬱症就是一例。有人說,人一輩子沒有得過憂鬱症,就如同有人宣稱從未得過感冒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我們把憂傷視為常態,把它當成心情的基調,就會知道憂鬱的出現其實是很自然的。人在憂傷時,最怕的就是走不出憂傷,而導致於心情上的情緒不好、影響身體的健康,更糟的是做出不應該的事。但是如果去面對憂傷做處置,可能會走出憂傷的情緒,譬如來說:可以去找朋友來傾訴自己心情上的不適、或者去做做運動來紓壓等……,這些都是個不錯的紓解方式。

  有時,我們要去找出自己的安定感,來確保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這些角色的位置是不能夠隨便變動的,一旦變動就會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或是沒有安全感,當在面對憂傷時,不僅可以有個明確的安全感可以依賴著。事實上,人們所知的念頭,並非自由來去,而是刻意掌控、抓住的。人在憤怒、憂傷時,會被某些念頭抓住,形成自我的意識範圍,以為自己處在一個不變的狀態裡;然而,在意識範圍之外,念頭其實是一直在變化的。如此看來,心念的變化,看似微不足道,人們甚至誤以為它是不變的;可是人的許多行為,實際上卻深受他掌控。

每個人的存在感也是很重要的,人們往往只在意那些名人、藝人,卻沒人在意那些平民老百姓,再縮小生活圈來說-學校,在班上通常只注意那些頭號人物,安靜乖巧的人都不受人家的注意。人們這樣的觀念是不好的,每個人的存在感都應該是平等的才對。

  人有時候要學會放下,雖然抓住了位置,但是如果緊抓著不是自己應該有的位置的話,那就要學會放下。要學會真正的放下其實並不容易,有些念頭以為自己放下了,但在淺意識中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放下。有些憂傷的事情以為已經放下了,但其實並非如此,在某個時刻會突然的想起,突然的陷入當時憂傷的情緒中,但只要學會真正的放下也許許多憂傷的事情會慢慢消失在腦海中,當然愉悅的情緒自然而然的就會增加。
 
 
四●討論議題:
要如何追尋真正的勇氣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