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 私立樹德家商 二年級 5 特優
作  者: 李紫綾 
參賽標題: 在黎明的鳥聲中醒來
書籍ISBN: 9571141879
中文書名: 在黎明的鳥聲中醒來
原文書名:  
書籍作者: 吳晟
書籍編譯者: 吳晟
出版單位: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6年2月
版  次: 初版
一●相關書訊:
  青少年文學讀本是特別為國中、高中學生編選的文學讀本,既有補充學校語文教育,也有提供青少年認識文學、愛好文學,並助益成長、啟蒙,以及對台灣歷史與社會加深了解的立意。因此,編選方針著重兼顧「文學性」、「青少年性」以及「台灣性」三個層面。

  童年記憶、親情書寫、成長經驗成為本卷的核心主題,並非偶然,亦非刻意經營,而是自然地彰顯出作家獨特的世代感與心靈圖景。經由童年憶想,已屆中年的四年級世代群,經由老歌、老照片、老朋友、老家等媒介,他們所努力企尋的,並非過去的時光,而是為了在現實時空座標中,安置自我生命主體的位置。
 
二●內容摘錄:
  從某個角度說,我們對死者的「認識」是「倒敘」的。我們是在「追憶」中,逐漸「發現」或「領悟」死者生時言行的全幅意義。(p.2)

  記得海倫•凱勒的故事:又聾、又啞、又瞎,但她把手放在收音機上,可以辨別出小喇叭與弦樂器的不同。手指擱在別人震顫的喉嚨上,她可以聽見聲樂家正臨場高歌。只要凝神,切斷不必要的干擾,把心念凝聚在一點,感官之間本來可以互相轉換。(p.13)

  你正欣喜於滿園的花果成熟,不意一夜風雨,便落得殘英繽紛,在收受和給予之間,你如何去衡量得失呢?取多或許同樣失多,取少或者可能失少,不取可能不至於失。然而失的本身是否即便是失呢?取的內涵裡其實也包容著失。(p.55)
 
三●我的觀點: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想到鄉土、想到腳踩的所在、想到每分每秒的氣息、想到人生路上閱過的景色,陶淵明詩中的這些個字便輕巧地躍上心頭。置身蟲鳴鳥叫、雞鳴桑樹巔的田野之間,在恬靜自適的狀態下採擷芬芳、如隱士的──菊花之時,偶然和青山對上了眼;頓時,胸臆中充滿驚豔之感,明明不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景、明明是再平凡不過的風光,偏偏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動人心弦;南山的倩影,就那樣悄悄地烙在新的仰慕者心上。

  當我頭一次仔細地看著這本書──在黎明的鳥聲中醒來──的封面,便憶起了大自然的萬千姿態與風光,以及一種「遼闊」。由於都市的生活機能佳,即使污染多、噪音大、生活步調較郊區和鄉下快,仍有許多人背井離鄉、來此落地、甚至生根,開墾一片新天地。旭日東升後,叫醒睡夢中人們的無名英雄,不是雞、不是鳥,而是冷冰冰的鬧鐘。或許是因為在住宅區不能養雞,以免擾人清夢;或許是因為現代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人口減少了;總之,隨著時間推移、四季更迭,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昔日狹窄的石子路變成今日寬大的柏油路,當年的菸酒雜貨店被如今二十四小時不關門的便利商店取代。如果我們有所眷戀、不捨,試圖在歲月長河中攫住什麼:想將逝者喚回,那猶如竹籃打水──一場空;至於「回憶」,則是沒有人偷得走。梭羅把時間看成溪流,釣到的也許只是回憶。

  我讀的鄉土文學,是書本所定位的「台灣文學」,包含新詩、散文、小說。透過作者筆下的篇篇文字,我看見了一個以往從沒注意、體驗過的世界,視野因此開闊了;彷彿童話故事裡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只不過我是在清醒時「神遊佳境」,一腳踏入了作者的過往回憶。對於他們的經歷、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有的讓我像隻初生之犢,大膽、好奇地想一探究竟,有的思維則讓我反覆思量、再三咀嚼。大海神秘而恢弘、碧草如茵、生機不絕、杏花疏影隨風飄搖、綠樹涼涼翠翠、天空廣大遼闊、輕輕覆蓋在后土之上,這些美麗而壯闊的畫面,在我眼前鮮明了起來。

  曾經有五彩繽紛、清香襲人的花海在我面前,它們熱情如火、恣意奔放,好似想邀請我去欣賞它們的美。可是,當時的我,心中塞滿了期望、壓力、自我要求與慘澹憂鬱。要是沒用一顆澄澈透明、毫無定見的心去觀看萬物,又怎能發現那最原始、最天然的生意盎然、毫無做作的美呢?錯過的時間猶如流淌而去的水,再也撈不回,我能做的只有好好珍惜現在、敞開心房,用心和全身去感受這塊土地呈現給我們的一切。
 
四●討論議題:
  在升學壓力之下,如果假日真不想在家溫習功課,哪裡可算是一個自由喘息的空間?做什麼事是既能紓壓又被社會大眾允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