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回憶了母親給我的深痛的愛,回憶了父母愛我卻給我少年的心靈帶來了傷害;如果我說我兒童時期像一場災難,我希望我說出的是—黎明的語言。
自我有記憶以來,我就對「家庭」這個名詞毫無感情可言。那是個不敢回憶的時期,尤其是媽媽如何教導我做人處事的道理,如何在我做錯事懲罰我的方法,唯有一個字—「打」。或許是我被打怕了,又或許是我已不想反抗了,在經歷了多次的掙扎與怨恨下,兩人都遍體鱗傷,身心靈終究得到了什麼?
印象最深刻的詩裡面寫到:「我很小,被她追趕著。名叫母親的女人高舉木棒,扮演兇手。她的奔跑與任意的打擊協調一致。我很小,我的愛還有我愛的能力就這樣被打得粉碎。我很小,總想殺死她,又想怎麼無人知曉。」,還有「我活著,在一條大河旁邊同樣流淌著,這條大河叫作母親河。我們的夢也相互激越、衝蕩、撞擊。但是,最終像海一樣收留你的難道不就是我嗎?這上天的溫情只將我的仇恨發芽。我長成一株無恨之樹,多少隻光明的手掌撫不去你臉上的烏雲。我甚至想,如果不把你殺了怎能開闢自己的生活道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互為兇手。」
小時候,不懂事,我就如同娃娃般的活著,照著父母所繪製的人生藍圖走,沒有絲毫的怨言,沒有任何的反駁,我只要功課好、成績好、品行好,像乖乖牌一樣,父母自然對我好,自然為我整理好所有東西。這就是我,毫無思考能力,像在實驗室裡的白老鼠,不停地、不停地跑著。長大後,漸漸懂事,我開始變得叛逆,我擁有了自己的想法,跟母親心裡的「那個我」,完全不同。我們吵架,我們冷漠,我們已經不是那所謂甜蜜的家。而當時,父母經常為了家裡的經濟爭吵,我厭倦了大小聲,我痛恨自己家裡的不完整,我開始學會逃離,學會躲避,把重心放在屬於自己的地方,沒人打擾的小世界。對我來說,「家」只是個吃飽喝足的地方。
因為看了這本書,所以感觸極深。雖然身上的傷痕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心理作用,使得我在國小到國二的階段都是自卑且不敢見人,畢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太久了,不懂怎麼去交朋友,不懂怎麼去敞開心懷,不懂的事情太多了,缺乏自信,導致我變成自閉。書裡有很多小故事,主角所發生的是大多都與我相像,父母的不諒解、不理解也常常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似乎能夠看到自己當初的不滿及怨恨。但也因為這樣,當為人父母的看了這本書,也更了解到孩子心裡的想法,孩子的痛苦以及孩子的煩惱,更能多為自己的孩子著想,不是一昧的去比較,一昧的往孩子身上貼標籤。
現今的父母愛,沒能化解孩兒時期的創傷,雖然不打了,我也不叛逆了,但看看現代的父母,常常溺愛又誤解我們,為了分數,拚命地做牛做馬,而我們卻成為了生活中的弱者。
動機已經無法解釋眼前的效果了,父母和孩子究竟誰是那個最先需要幫助和改變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