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致福
參賽主題: 高職組--人文關懷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三年19班號何嘉柔
指導老師: 李又潔  
書        名: 清貧致福
作        者: 證嚴法師
譯        者:  
出版單位: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8年10月
版        次: 第一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在了解「清貧致福」的意涵前,首先,必須先了解「清貧」二字的含義,是「清流、清靜、自在」而非清苦;貧,是「歸樸、生活清淡、節儉」。「清貧」的定義,是必須相對於現代社會的「奢貴」,猶如天枰的兩端,一邊是「清貧」,另一邊是「奢貴」;衡諸現今的社會,漸朝「奢貴」這一邊傾斜,不需求物資豐富,能將欲念縮小,保持清靜,在不匱乏的環境下,不畏辛苦地投入利他與社會的事,這就是清貧的生活。〈P.7〉

(二)我的心得:

過去物資缺乏年代的人們,沒有「奢貴」的條件,少欲清心,多了一分簡單與質樸。如今我們比過去豐足,欲望不斷地在滿足後再生,難免有了「奢貴」的作為與念頭,「清貧」正可用以對治。

「清貧」除了對治義,將之放在現今的社會,更是未來理想lifestyle的展現。網路的興起,虛擬世界的社群組織正開始集結、影響每一個人的思維與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從部落格的蓬勃發展、網路購物消費等現象,察覺這個世界正在改變,這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力道最為強勁的巨變,我們身處其中,必須有所應對。

未來是一個訊息多元且龐雜的社會,電腦幫人類運算解決問題,卻也創造出更多複雜,例如因行銷而造成的過度包裝,反過來迷惑了人們的消費行為,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現代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種種,充滿各式選擇與需求;「如何生活」,已成為一種需要學習的新「技能」,必須有一套清晰且明確的思想理路,才能活得健康,活出個人特色。

所以簡單的、永續的「清貧思想」,不是貧苦生活,而是從「心」開始的「儉約樸實」生活態度;解決物質富裕而心靈赤貧,得以與自然契合,並找到一種新的互動平衡-自然環境、團體倫理、生活品味等¬¬¬-多面向的關照。

「清貧」思想也是一種價值觀,我們可以在祖先留下來的智慧語錄中讀到,不論是《論語》裡的顏回簞食瓢飲,還是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自足自得,所追求的都是內心的平靜,縱使處亂世而能有所持,「無入而不自得」。此一價值的內在理念核心為「清流時尚」,外顯對治方法則是「遠離奢華」;而對於財富的追求,只要我們守持正道,清貧思想於此無礙。

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浪費,一味地追求享樂,殊不知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知足」,生活簡單也可以獲致喜歡與輕安;倘若人人都能從個己生活做起,哪怕一個節省的動作,或是打消一分花費的意念,都會如滴水漣漪般地產生善的效應,甚至對大環境造成影響。

從本書「你可以這樣做」,可以了解證嚴法師倡導原味自然的生活,如何簡化複雜的生活需求、勤用雙手良能;如何減少垃圾、少浪費,以及省水、省電、省紙;在工作場域,少酒食與應酬;如何減去煩惱是非、少憂鬱、多助人;從力行減碳,乃至食衣住行,如何從少食獲致身心健康、簡單素樸等,實質體現遠離奢華之易,謙克己復禮清流蔚為時尚。

當我們願意調整生活的步調,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只要在生活中稍事用心,就唾手可得那分簡單、優雅的安適與幸福;從「遠離奢華」到「清流時尚」,不論出世、入世,都可以為我們帶來身心靈富足,就是致福。

(三)問題討論:

身體疾病固然苦,現代人卻有許多心靈之苦;倘若不打開心門、不放下煩惱,如何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