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參賽主題: 高職組--人文關懷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三年04班號謝兆綸
指導老師: 許文正  
書        名: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作        者: 余秋雨
譯        者:  
出版單位: 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版        次: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日三十四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透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寫出這一代中國人的心靈中糾結。文化苦旅就這麼誕生了。它是由余秋雨先生透過旅遊的方式所寫的一本遊記,但如果要說是本遊記,到不如說它是中國文化的饗宴。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盡在書中。

從聳立的敦煌莫高窟外淒涼的道士塔,聽見那敦煌文化不甘落於外人手的哭泣聲,到中國最偉大的工程----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無私的奉獻所修築,造福中國日後無數的人民。又到了宏偉的三峽,並隱約可以看到愛國詩人屈原當年被流放的情景。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來表達,無論是在中國大陸還是世界各地古文明的廢墟,都當加以珍惜和深思,我們是文明的後裔,我們背負著幾千年的文明倒底是什麼?

(二)我的心得:

文化苦旅對我來說其實不算是一本好懂的書,第一次翻閱它時感覺非常的枯燥乏味,但經過幾次的吟詠玩味後,讓我開始慢慢的了解到書中所表達的澎湃情感和圓融的智慧。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道士塔》和《莫高窟》,一開始閱讀《道士塔》時,道士塔中的王道士輕易的就讓敦煌石窟裡的珍貴古物,流入外人的手裡,讓我感到非常的震驚,而他也被認為是敦煌石窟的『千古罪人』,但經過我讀完後,覺得王道士固然愚昧和無知,但他恐怕背不了『千古罪人』的罪名,因為這些無價的文物並不是他移失的,而是被當時那些無知的中國官員們給毀掉的,真希望我能早點出生去阻止這事發生,其實我本身也對敦煌石窟中的文物感到非常有興趣,但每次只能在書中看見,卻很少有機會能夠親眼目睹。

於中國西北部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余秋雨先生在書中曾說過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經歷一千年的風風雨雨戰火洗禮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均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 ,莫高窟就像一位智者般,看遍了整個過程,從興盛到沒落,從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便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到後來的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它也曾被不同的朝代統治、被不同的人種給占領,也曾經是絲路上的重鎮,最後融合了許多文化的特色,直至今日仍然能夠聚集那麼多的遊客,為了文化、為了藝術、為了歷史、為了探窺莫高窟裡,那獨一無二的壁畫。

書中曾經提到一個流傳已久的儀式「儺」,雖然曾經在考試上看過這個字,但並不了解它真正的意思是甚麼,直到看到貴池儺這篇時才知道,原來儺代表的是人們在特定季節驅逐疫鬼的祭儀。這個儀式就好像是台灣的原住民的豐年祭一樣,到歲末豐收時感謝神賜給他們豐收的作物一樣,都是與神對話的一種儀式。讓我感到非常的興奮,雖然我從未參加過任何相關類似的祭典,但每次看到相關的書本或節目時,都感覺有種無法言語的親切和熟悉感,感覺我曾經參與過,或許只是我想太多,但我覺得在台灣這土地上的人都流著一種相同的血,為了我們的家園能夠更好,而拼命努力的血脈。

我非常高興我能夠有機會能閱讀這本書,其實我還沒有讀完就寫了這篇心得,還滿不好意思的,但從這本書我學習了許多,看到余秋雨先生運用遊記的筆法寫出這本書,這種類型的書是我之前很少接觸到的,看到作者對文化那種執著,希望透過書裡的每篇文章讓讀者能夠思考,身為文明的後裔,我們是否更加珍惜、保護這些前人留下來的文化和習俗,讀完這本書讓我變得更懂得珍惜更會去思考,思考一些以前曾經忽略過的東西,在未來我希望大考後能夠趕緊把這本書看完,如果未來有機會的話,我也希望能夠親自到敦煌莫高窟參觀,畢竟「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三〉問題討論:

新的世紀、新的傳承,古老的精湛文化我們究竟該如何保存?而這份深富智慧的哲思,廣闊的歷史,是否更該由我們駐足去關心,是否也有個管道能讓社會上各種聲音發言,而使每個人都能為這文化盡一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