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內容:
臺灣有文獻記載且較能考證的歷史大約從1624年左右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就已有人類活動,而臺灣也是南島語系分佈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歐亞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荷蘭及西班牙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1661年鄭森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名義,迫使荷蘭投降,臺灣進入鄭氏王朝時期。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政府,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二、我的心得:
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臺灣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接收,194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退出中國大陸後,臺灣與澎湖、金門、馬祖成為中華民國僅存的實際統治地區。
在台灣目前所知最早的人類是左鎮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人居住,而目前最早的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但新石器時代及金屬器時代的文化與舊石器時代文化關聯性不高,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史前文化,是臺灣南島語系民族的遺留。臺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的情況除了,官方認定的原住民外,臺灣尚有幾乎與漢人融合的平埔族。德川家康曾任命村山等安征服台灣,但因風災失敗,直至1895年馬關條約才迫使台灣納入日本版圖。17世紀初,除了一些零星的琉球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於臺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臺灣。
此時,各國對臺灣的稱呼不盡相同。日本稱臺灣為「高山國」、「高砂」,葡萄牙人則取名為福爾摩沙,有「美麗之島」的意思。
荷蘭人在1624年進入南台灣,建造了熱蘭遮城及普羅名遮城,但在荷蘭人統治第三年,西班牙也佔領臺灣北部,佔據基隆、滬尾一帶,建造了「聖多明哥城」,西班牙統治者在金山、三貂角等地都建有天主教教堂,試圖向原住民傳教。1642年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佔領了二城荷蘭統治臺灣前後共約38年。荷蘭人在傳教同時推廣文教工作,新港文是為其範例之一。但也因賦稅沉重、人民無土地所有權,部分臺灣人民對荷蘭統治者時有不滿;在1652年爆發了郭懷一事件也發生麻豆溪事件與蕭瓏事件兩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動。荷蘭人引進了許多新物種。由於在臺灣發展貿易,以臺灣作為轉口站,使得臺灣躍入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海洋貿易體系。
明鄭時期鄭成功率領軍隊抵澎湖,入侵臺灣,迅速攻佔各地,在翌年攻下熱蘭遮城,佔領了台灣建立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由於清朝施琅率軍攻臺,鄭克塽向清朝投降,結束鄭氏三代在臺23年的統治大清帝國統治臺灣共計212年,農業生產以稻米和甘蔗為主。在臺灣府城之後,有鹿港、艋舺等口岸發展興起,有了所謂的「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的主權割讓給了日本。民國卅九年,臺灣開始實行地方自治國民政府接管臺灣之初,致力消除日本殖民教育的痕跡與影響,民國五十七年,政府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伴隨經濟的發展,臺灣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生活形態發生了重大轉變
解嚴之前,臺灣人的結社、遊行、言論、出版、新聞自由都沒有保障,加上片面重視經濟效益,底層人民的權益卻不斷遭到剝奪,維權意識與社會發展都不健全。解嚴後多元文化思想也受國內外許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逐漸興起。多元文化可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尊重文化多樣性下的人權,增加人民選擇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也促進台灣社會正義與公平機會情況的大幅進步。現今台灣已變為多元化的國家,而歷史也將不斷的再增加並更新。
三、問題討論:
多元文化可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尊重文化多樣性下的人權,增加人民選擇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也促進台灣社會正義與公平機會情況的大幅進步。不過於實際上推動上卻也面對如種族主義與偏見歧視、文化價值判準上缺乏共識、文化差異和缺陷的區辨模糊不清、理論體系有待釐清和統整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