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主題: | 施政主軸--世界一家親 |
作 者: |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觀光科-三年23班號夏于甯 |
指導老師: | 陳姿靜 |
書 名: | 地球行星的旅者-在旅途中看到自己 |
作 者: | 柳時和 |
譯 者: | |
出版單位: |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月: | 2007年8月 |
版 次: | 初版 |
內容 |
|
(一)內容簡介 旅行是走到哪都有人生,在旅途中使心靈如青芒果慢慢熟透,學校教給我的太少,在世界的一處有我需要上的學校,教室在別的角落,那是在菩提樹下、火車、熱鬧的神殿和寺廟,世界就是一本書,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會有書,那是時空和風景印刷後,加上美好、喜悅和悲傷裝訂成的書,書中有一無所有的窮人,有道貌岸然的學者,還有自我虐待的苦行瑜伽僧,也有穿著飄逸沙麗逐漸消失在大平野的女人,我的旅行遙遠漫長,在旅途中我體會真正的孤獨,從那孤獨學到了與世界溝通的方式。(p.2-p.7) (二)我的心得 學習,不外乎是在自己的學識上灌輸更多知識,最普遍的學習方法就是讀書,一本本厚重的書籍、密密麻麻的文字,即使拼了命的記在腦袋裡卻不見得能真正體會其所含之意,何況人生上的學習呢?豈能以書本來做體悟,作者十五年來往返印度多次,只因為一個簡單的念頭:「幸福是什麼」?他希望能藉由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的際遇下尋找到答案,最後作者找到了嗎?是的作者說:「做讓自己幸福的事,那是神所給你的使命!」沒有人可以讓自己陷入不幸,你可以決定一直幸福的活著,僅在一念之間。 印度-在人們的既定印象下是個仍在開發中國家,有欺騙觀光客賣假貨的騙子,有婦女為了生活得在穿梭的人群中乞討,但也有對宗教的理想或看破紅塵,藉由參悟、修練達到精神的昇華、徹底脫離肉體,於是離家獨自流浪修行的薩圖,然而在作者細膩真實的寫下在他遇見每一位印度人後所發生的事、所說出的話,在每一章節的最後都不由得令人倒抽一口氣,像是錯縱複雜的思考邏輯突然被人點醒一般,其實並非聽過或看到那些所謂名人的至理名言就代表學識淵博,而是要親自體悟到句中所表達出的情境及心境,書裡頭一位薩圖說道:「世界上比不識字更嚴重的事,是靈魂的文盲。當你們在炫耀知識時,卻有愈來愈多人成為靈魂文盲。」 書裡頭有很多作者與窮人、說書者、旅館的老闆,甚至是真的以及假的薩圖等等之間不同角色的談話,對話中的一字一句是如此的刻骨銘心,讓我在從問題裡的迷失中大徹大悟,有一段作者因為住進了極為破舊、髒亂不堪的民宿,掉漆的牆壁、壞了的水龍頭、枕頭像水泥包還有可以拿去當柴燒的床……,都讓作者早已忍無可忍,且又因為行李被老鼠咬面目全非,而向老闆大發脾氣時,老闆僅淡淡的說:「只要有一點不滿足的話,什麼也不會滿足。你能滿足一樣,就能滿足所有。」一千年前,偉達(Veda)學派的一位賢人曾說過:「無需對可能改變的事實而擔憂,因為擔憂它也會改變。無需對無法改變的事實擔憂,因為擔憂它也不會改變。」如此簡單的道理我相信在這世上有許多人仍在固執的對於白費功夫的事情擔憂著。 起初我對於印度沒什麼想法,現在我從此書中感覺到印度是個奧妙的國家,就像是蒙著面紗女子,讓人想一窺面紗下的神祕面貌,每年都會有幾百萬人到印度朝聖,進步的城市既忙碌又快速的腳步總馬不停蹄,然而落後的國家優閒自在的盎然,各有各的優劣,世界這麼大,人與人之間看似遙遠,其實並不然,有很多共同的憂愁,也有許多相通的道理可以共同領悟,每個國家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如薩圖一樣的聖者,世界的真理在於自己的認同,不用拘泥著單方面的看法,藉由旅行一步一腳印,看見人事物的多樣性。 (三)問題討論 「你快樂嗎?」本書最後的薩圖語錄中提到,希臘哲學家艾彼科蒂塔斯(Epuctetus)說:「我們在人生中並沒有失去什麼,什麼都沒有失去。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說『我失去了什麼……』,而當說『啊!那東西回到原位了!』如此,你不會失去心中的寧靜。」 在地球旅行的我們也應每日反問自己「我快樂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