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主題: | 高職組--臺灣歷史 |
作 者: |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資處科-三年15班號王瑜萱 |
指導老師: | 黃珮華 |
書 名: | 戰爭體制下的台灣 |
作 者: | 蔡錦堂 |
譯 者: | |
出版單位: | 日創社文化(行政院客委員會) |
出版年月: | 2006年10月 |
版 次: | 初版 |
內容 |
|
(一) 內容簡介: 1937年7月,以盧溝橋事件為導火線的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台灣開始進入戰爭體制。 作為當時「大日本帝國」領土之一的殖民地台灣,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長達八年的戰爭時期裡,統治者(日本政府與台灣總督府)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民眾生活等等方面,到底實施了哪些統制措施?進行了哪些人力、物力動員?而身為「日本帝國臣民」的一份子,但也身為被統治階層的台灣人民,又如何度過那一段身不由己的戰爭歲月?這些都是《戰爭體制下的台灣》這本書闡述與探討的對象。 (二) 我的心得: 「戰爭體制下的台灣」這本書的背景是在日本統治之下的台灣。而當1937年時,駐紮在華北的日軍和中國軍人發生衝突,也就是「盧溝橋事變」,而此事變也造成日後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導火線,使台灣開始進入戰爭體制,而日本卻在1941年襲擊珍珠港,原本日本在中國間的戰爭卻演變成了太平洋戰爭,因此時台灣被譽為「不沉哦航空母艦」,在長達八年的戰爭時期,日本為了能全力應戰,頒布了《國家總動員法》把人力、物力等經濟資源集中遣用。戰後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才使長達八年的戰爭落幕,而台灣主權也交回中國手裡。在戰爭這期間,日本實行了許多政策,「皇民化運動」是為了改變台灣固有的宗教、社會風俗、改性命,推行國語運動、志願兵制度,此運動最終目標就是把台灣人民測底改造成「日本人」,這對台灣未來的民俗文化帶來莫大的威脅,也有許多人反對「皇民化運動」,但當中國接管台灣後,人民很快就拋下日本的習俗文化了,這意味日本的某些政策無深植人心。 我認為身處於戰爭時代是很艱辛的一件事,無物等物資極度缺乏,而人民又要身處於水深火熱中,生活的一切全被打亂,有些人的家來會被炸掉變成無家可歸,大部分的時間都要躲在防空洞裡,還有一些婦女的丈夫、兒子通通被抓去打仗,是生是死都難以預料,當得知去打仗的人全被敵人殺死,存活下來人哪來有活下去的動力,而當戰爭過後,那些家屬心中也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痛。 當台灣被殖民帝母國日本不平等的對待,處於劣勢的台灣也只能夠乖乖屈服,多加反抗也只有被殺害的份,不甘心的台灣人民只好把不滿的情緒忍下來,但當累積到一定的程度,這些人民也會引起一些社會運動,而日本人也因為台灣人民的反動,而更加積極想把台灣的一切挖制在他們的手上,因此推行的「皇民化運動」更加重要,而日本也對「國語家庭」有許多優惠之處,一些想巴結日本政府的人民也極力的將自己日本化,被當時其他台灣人視為走狗,雖人在這些改革下台灣人民飽受日本欺壓,可是「皇民化運動」帶來不只壞處,其中的國語運動是為了日語的普及,儘管日語最後並沒取代台語,可是我們不可否認日語成為台灣人吸收現代知,但日本為台灣帶來的好處也使台灣進步許多,或許現在老一輩的人,都還記憶猶深,而在日本戰敗後,台灣變成中國的一部分,經過中國統治後,台灣人民才覺得或許處於日本統治下的某些政策是最好的。不論如何,那些戰爭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應該要珍惜這無戰爭的時代,把握當下別在讓這些悲劇再度發生,一起共同建立一個和諧平安的社會。 (三) 討論議題 1.這本書的背景在說哪一國人統治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