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雙手建立的歷史
參賽主題: 高職組--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綜合高中科-三年05班05號翁正錦
指導老師: 李家瑜  
書        名: 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
作        者: 曾健民
譯        者:  
出版單位: 聯經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5年8月初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本書所處理的,是一段台灣史上一直處於空白的時期;它就是從一八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到翌(一九四六)年一月,一百多天的歷史。這段歷史是台灣的戰前與戰後的交接時期,也是所謂台灣戰後的起點。短短一百多天,卻是最複雜、最激動,且充滿豐富內容、富有多元啟發性的一段時期。然而,除了十月二十五日的光復節之外(現在連光復節也被取消了),我們一無所知;不但一無所知,甚至還被扭曲,因為八月十五日已被「終戰」所取代。這期間,從政治、經濟到歷史、文化,全面的進行了「去殖民化」和「祖國化」。這是八˙一五後一百多天歷史的重要內涵,也是其未完全達成的時代任務。當然,奇緣動力主要來自高昂的民族情感。

二、我的心得:

歷史是記錄每個時代的人、事、物,藉由歷史我們能去了解當時人們的風俗、習慣、禮節、學説等等的,也因為有歷史才能讓我們了解現在的民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原來一個國家要建立起來並非我想像中那樣簡單,因為我沒身處那個時代,所以並不知道原來現在我所安逸的這個國家,是先人用好幾次的革命、鮮血、時光、勇氣所拼來的,我以為我所知道的就是台灣真正的事實了,但當我拿起這本書看時,我突然發現原來還有我所不了解的歷史。

翻開這一本讓我好奇的書時,我以為這本書只是單純在寫故事而已,但越看到後面我發現這似乎不像我以前看的那些歷史故事,雖然是用故事的手法鋪述,但那感覺卻真實地彷彿自己是那個時代的人,二次世界大戰的暴發,讓台灣開始被日本給壓榨人力、資金、物力及人命,不斷的壓榨只是為了戰爭所需,最後台灣就因這樣經濟蕭條、戰火不斷、人心惶惶,直到日本投降後,人們才不用在害怕,但戰後帶來的有喜悅也有痛苦,看到這我不禁沉默了,原來現在我站的這片土地經過了如此恐怖的時代,心,似乎也融入書中故事了,儘管台灣人在戰後仍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但卻沒讓他們的民族意識減退,反而是將這力量集結成更堅強的存在,因為這股民族熱情,讓台灣漸漸失去的一切開始回復,也在慶祝光復的那一天在那附帶的圖片裡,我看見台灣人對國家的熱情,短短一百天的日子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講是段幸福又歡喜的日子,但在那之後絕望跟失望開始發生了,以為改變政府卻不是想像中那樣美好,但這一百天卻讓我感受到台灣人堅忍不拔的意識。

歷史對小時後的我來說只是課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只是到了國中對於歷史我的心態跟國小時不一樣了,正因為我是台灣人,所以不可以不知道台灣的歷史,更不能遺忘先人開墾台灣的辛苦,儘管這個在地圖上只是芝麻一點的島嶼,但這裡人民的民族意識卻比其他國家來的強烈,為了自由、為了未來,人民不在低頭害怕政府,反而拿起武器與政府抗爭,革命過程少不了的就是「死亡」,但卻沒有減退台灣人想要獲得自由、民主的想法,所謂越挫越勇這句話用在當時是在適合不過了,有時候聽歷史老師或阿公講起這段歷史時,我忍不住的在心裡讚嘆著,是怎樣的勇氣讓他們可以毫無恐懼面對比他們還強的敵人?又是怎樣的想法讓他們可以做出如此大的犧牲?這些答案我想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了,就是「民族精神」,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人可以比別的國家來的團結的原因,因為有他們壯烈的犧牲跟奉獻,才讓身為下一代的我們有了安穩的國家,身為台灣人的我對他們只有尊敬跟感謝,如果沒他們或許台灣現在說不定還是個不民主的國家吧!

三、問題討論:

身為台灣人,我們所知道的真的是真相嗎?或許我們看見的只是在書上跳動的文字,卻看不見那文字背後的真相,但真相又是如何呢?靠著一本本隱藏真相的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為什麼要將真相隱藏的原因,那真相或許醜陋、或許殘酷、或許無情,但卻也是我們這些台灣人必須知道的事情,因為是台灣人,所以我們不能不去了解那歷史的真相,不能只是一昧的被那些用華麗文字寫出的歷史給遮住我們的雙眼,反而應該要去深入了解先人為民主所抗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