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市場
參賽主題: 高職組--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觀光科-二年23班號黃明惠
指導老師: 黃雅麗  
書        名: 台灣的市場
台灣的市場
作        者: 葉益青
譯        者:  
出版單位: 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民國93年
版        次: 初版

內容

ㄧ.內容簡介: 

台灣城鄉各式各樣的市集是屬於台灣土地最基層的生命力,在挑三檢四、討價還價中,到市場購物逐漸變成休閒娛樂;一個市場通常扮演了童年的味覺或是成長過程裡片刻的美好,在每個市場都會有不同的體會,有自己的堅持和濃農的人情味。

庶民生活是最簡單也最平凡的,從關於市場的概念與歷史背景聊起,台南西門市場雖然沒落了,但仍是保有古老優美建築的老市場。高雄的賓仔市,更是許多販賣蔬果、青菜的攤販每天都會去的去處,流動性與在地性混合,是美食的天堂,更是全家的採購地。

二.我的心得:

在市場裡,最小的市集是攤,「襟貨在憑鼓報知,卻招賣肉角先吹,錚錚聲向門前過,莫是貓鄰薩鼓宜。」……清•劉家謀這首竹枝詞也代表了流動性。

在台灣的市場有著形形色色的攤販,不管是公有市場或是民營市場,每個市場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特色,著名的水墨畫─「清明上河圖」,裡頭的人很忙碌,形形色色,也可見北宋時拱橋上的攤販多活動熱絡,這種場景轉入今日,差距並不大。

早期的市場通常以販售品名稱,可稱為同一個物品的專門販售地,並且有著不同的價格,消費者要懂得殺價和比價,也可以藉由這個樂趣而體會到更多不同的人情味。

台灣的市場處處都是老店,也強調產品的新鮮度,雞要現宰、魚要活跳,也有許多百貨商品的人強調是百貨公司的貨打下來的,許多有機蔬菜也會跟著流行而改變自己的販售物品,市場也有許多特殊行業,例如乞討者或是修皮鞋與雨傘的,也有很多賣姑婆菜的人,因為以前包東西不是用塑膠袋,而是用姑婆葉的葉子,還有許多古早的文化,例如:挽臉。

市場中有許多尤自商朝流傳下來的神脂膜拜,大多數都是拜福德正神及財神,初一、十五或是普渡時,也會看見市場中有許多人在拜佛或是請道士,當然也有許多化緣者的出現。

台灣的市場對外國人來說最有異國情懷的非華西街莫屬,光緒年間應人描述府城的市場,朝著城牆面海的方向望去,你可以看見一大片的城郊,公共市場就在那裡,那片地方雖然髒亂,但是全中國都是從那個商城而開始做事的。

看了這本書了解了從古至今台灣市場的發展與由來,雖然早期的市場不是很衛生且在外國人面前是很髒亂的,但在台灣人的眼中它卻是一大部分不可抹滅的記憶,市場對很多小孩子來說是從小到大跟隨著父母親去菜市場幫忙,再他們的記憶裡,市場就是他們第二個家,市場也是一種文化,表現地方特色的景點,也展現出地方一成不變的人情味,活潑、熱鬧、有活力,是在也好不過的形容詞。

高雄的三民第一市場,是自治時期的三塊厝,也可說是三民區的發源地,被眾多房子包裹著的小巷穿進,出現的是近新翻修的三合院,菜市場曾在你我的生活中,佔據了一大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增添了許多方便。

對老一輩的人來說,市場是與他們密不可分的,甚至每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市場幹活或是買菜回家煮,對我們的父母親來說,市場也許是他們單純去買東西的地方,而對我們來說,市場只不過是一個偶爾會和父母親一起去的地方,市場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改變,而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變了,市場,也漸漸的由超級市場取代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加油的保存我們從古至今的文化。

三.問題討論:

市場從古至今,有許多不同的面貌及改變,隨著時間的變遷,也有許多超級市場的出現,如果是你,會選擇市場的濃厚人情味及新鮮,或者是超級市場的二十四小時不打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