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二二八
參賽主題: 高職組--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廣告科-二年17班號胡安誼
指導老師: 黃素薇  
書        名: 解讀二二八
作        者: 李筱峰
譯        者:  
出版單位: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一九九八年六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一九四五年底,是台灣人歡欣鼓舞「重歸祖國懷抱」的時期;一九四六年,則是台灣人心目中的祖國與真實的中國在內心交戰、衝突、煎熬,而產生不適應的時期。在這一年中,台灣人嚐到種種意想不到的苦果-權威被壟斷、經濟被剝削,生活更貧乏、社會不安定、風氣愈腐化……,到了一九四七年初,台灣人從原本熱望變成失望的心情,已經瀕臨絕望的邊緣了。而各方面的癥結,卻仍在惡化之中。118頁 風起的民眾於二八日下午佔據廣播電台(今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向全台廣播臺北緝煙血案所引起的風潮,因此,三月一日起,事件迅速擴及中南部,兩、三天之內,各地響應台北的行動紛紛出現,全島各大城市部分鄉鎮皆發生騷動,各地憤怒不民眾攻擊官署警局,毆打大陸人,發洩一年多來對新政府的怨滿之氣。軍憲員警則開槍鎮壓,各地死傷的消息,頻頻傳出。 (P.112)

二、我的心得:

二二八事件帶台灣的,不只是家破人亡的悲劇,還為台灣往後的政治與社會,重下既深且鉅的影響:一方面台灣人的性格受到嚴重的扭曲,過去一直在外來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顯得更加卑屈自辱,處處都要表現其不敢違抗統治者以求安全自保的奴隸性格;另一方面,台灣人民政治產生恐懼、灰心、失望。這種對政治的恐懼感與冷漠感,有利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不利於民主憲政的發展;再者,台灣社會領導階層被架空,便利國民黨的統治。許多劫後餘生的社會精英不願再參與政治,地方政治體質改變,劣幣驅逐良幣,土豪劣紳、黑道流氓、地方政客,逐漸進入地方政壇。台灣的黑金政治再二二八事件之後早已埋下伏筆。

二二八事件使得台灣社會菁英幾乎被屠殺殆盡,這些菁英生不逢辰,如果能生在一個正常的國度,他們當中足以組成一個堅強的內閣。可惜每個活生生的英靈卻都死於所謂「祖國」的槍下,這是台灣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不過,事件後,新的臺灣意識再次凝聚,成為戰後台灣獨立運動的濫觴。

二二八事件之後,惡性通貨膨脹更加變本加厲,因為此時中國大陸上國共內戰更加激烈,台灣的物資被強運到中國內地去接濟國民黨軍隊。而中國大陸上的經濟面臨崩潰,惡性通貨膨脹更甚於台灣,台灣也受其連累。造成戰後台灣惡性通貨膨脹的兩個主因都是外來的:一、台灣銀行以省庫的角色,藉通貨發行增加而墊付中央政府的各項墊支款項;二、台灣銀行係以法幣(後來改為金圓券)作為發行準備,且舊台幣與法幣之間採固定匯率,因而法幣及金圓券在大陸上之惡性通貨膨脹乃藉固定匯率輸入台灣,轉變成舊台幣的惡性通貨膨脹,導致連續性的大幅度物價上漲,正所謂「一日三市」;當時裝著一麻袋的台幣去買一碗麵的情形,絕非小說杜撰的情結。

台灣自所謂「光復」後到一九四九年中,物價已漲了七千多倍。誠如史明所說的:「在這種通貨極端紊亂的局勢下,台灣人只有眼看著自己的血汗結晶被這些等於空紙的高額本票掠奪殆盡,自己卻急速陷入窮苦、飢餓、失業的深淵中。」

要抑制通貨惡性膨脹,必須先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要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則必須斷絕與前述兩項外來不利影響因素的關係。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台灣省政府實行幣制改革,「舊台幣四萬元折合新台幣一元」的新台幣開始發行。

新台幣發行後不久(約半年後),國民黨政權撤退進入台灣,台灣的整個經濟體系與中國完全一刀兩斷。幣制改革後的初期,貨幣供給額增加率固然仍偏高,但貨幣流通速度正下降中,搶購囤積情形已改善許多。日治時期所開發的農工產品也漸漸恢復活力。加以一九五零年下半年開始有美援物資來到,物價上漲率趨於下降,台灣才逐漸度過那段台灣經濟史上黑暗昏灰的歲月,這是值得慶幸的。

三、問題討論:

在台灣民眾熱烈慶祝「台灣光復」的一年四個月後,卻爆發了國民政府殺戮台灣人的「二二八事件」。謂何台灣民心會有如此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