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俗I
參賽主題: 施政主軸--世界一家親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廣告科-二年17班號蕭資鈺
指導老師: 黃素薇  
書        名: 世界風俗I
作        者: 王麗芬
譯        者:  
出版單位: 國家出版社
出版年月: 1980年1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到海外觀光的風景越來越盛了,因為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新奇可愛而值得我們去玩玩看看的。

世界處處皆富藏著多采多姿的民除文化,且在不同的氣候、風土及宗教的影響之下,各國均具濃厚的民族特色。以文化交流的觀點來看今日世界各地的生活型態,以獲知其來龍去脈,,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二、我的心得:

印度的素食主義與肉食主義很有趣,他們跟我們台灣人一樣有佛教,印度人非常的虔誠,以正統的佛教徒自居,當然不吃肉,甚至連蛋也不吃,跟我們比起來嚴格多了,我們都是信佛的確有如此差異。

印度人也有一件事與我們有相似之處。「旁」是印度人的嗜好品之ㄧ,是在蒟醬的葉子上塗上明膠和阿仙藥,然後放進切碎的檳榔、石灰、以及各種香辛料,再包成三角型,葉端並以丁香封住。跟我們的檳榔非常相似,不過我們是在提神作用,印度人卻在飯後若不吃幾顆「旁」,就會覺得若有所失,印度對「旁」的喜愛也由此可見。在印度,常見到女性手中嚼著「旁」,這跟我們台灣的習慣又有些不同了。印度人一般家庭中,還特別以銀製的精緻容器來裝「旁」,用以待客,我們則是塑膠袋裝一小包,明明是一件相似的物品,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就與印度人有所不同。

印度市鎮處可見販賣「旁」的店,通常這種店也兼賣煙,客們上門時,再視其喜好巧妙地調至香料,包紮「旁」,有些客人喜歡加進嚼煙,以增加風味。印度人一面嚼,一面吐出深紅色的口水,樣子有點像在吐血,跟我們台灣人好像呢!也有國外的人來我們台灣被我們吐檳榔的樣子嚇到,還有一個笑話是在說,「哇!台灣人計程車司機好厲害!還能邊開車邊吐血。」一位外國人驚呼道。


印度人有個很特別的習慣,在他們的飲食中,不可或缺的有「吉」,沒錯,那就是一種食物的名字。「吉」是將奶油精緻而成的油,具有獨特的香味。這兩種食品不僅在日常飲食中佔了重要的地位,在節慶禮儀中,更擔任重要的任務。在印度的慣語中,與「吉」有關的說法有很多種,如「讓手指浸在『吉』中!」意味著沒有任何不足的生活。「好不容易得到『吉』的壺。」表示好聽到好話。「點燃『吉』的燈。」表示祝福。而「『吉』的壺滾落在地。」則表示有錢人家的去世或蒙受大損失。了解印度人的慣用語,與「吉」有關,真的是非常有趣呢,沒想到「吉」在他們生活中如此重要。在台灣,提到「吉」即是吉祥的意思,沒想到在印度中,「吉」會是一種食物,在節日上也非常重要!

常常看到一些小說、漫畫,裡面都會提到「印度咖哩」,印度的咖哩似乎非常有名!當我翻開跟印度有關的書。就在此書裡提到印度的咖哩,他寫到「印度的咖哩並非一種成品,而是視當時的材料來配合恰當的辛香料,雖然乍看之下像是咖哩,但吃吃看,的確和我們日常生活吃的本地咖哩不同。但是,若是舌頭味覺遲鈍的人,可能無法品嚐出辛香料配合的微妙變化。」我想,說不定在這些人眼中,「咖哩」只不過是一種「黃色的調味料」霸了!沒想到咖哩在印度中那麼講究,在台灣的便利商店隨處可見的咖哩調味包,一定跟印度國家裡認真調配出的咖哩味道有極大的香味差距。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印度料理以黃色居多,書裡提到說,這是因為「鬱金」的作用。「鬱金」是茸科多年草本植物,在夏秋之間黃白色花,使用在菜中的,是黃色的跟磨成的粉,其黃色素很強。如果要說他是香辛料,我覺得到不如叫染劑。

了解印度的習慣後會覺得與我們台灣的文化大大不同,世界風俗一書介紹印度很多有趣、好玩與我們從來不了解的印度新鮮事,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呢。

三、問題討論:

我們常常會提到歐美文化、日本文化、韓國甚至大陸的文化,台灣人很少會去了解印度的文化,因為印度是個偏遠的國家,可是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習俗,等著大家去挖掘發現並且了解。

如果應邀到印度家庭去,對方一定會問:「你吃素嗎?」和印度人談及飲食時,有時會發生令人尷尬的情形,例如對方會問:「你既然身為佛教徒,應該知道不能殺生,為何還吃魚吃肉呢?」
這何嘗不是個令人深思探討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