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讀台灣史
參賽主題: 高職組--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幼保科-一年28班號楊韋庭
指導老師: 蔡幸吟  
書        名: 快讀台灣史
作        者: 李筱峰
譯        者:  
出版單位: 玉山社
出版年月: 2003年一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在世界最大的陸地和世界最大的海昂交會的中心位置,有一個島國。他曾經以
「福爾摩沙」(FORMOSA)聞名全世界。這個「婆娑之洋」中的「美麗之島」,
以前也曾經被稱為「流求」、「北港」、「東番」、「雞籠山」、「大灣」、「大員」、「台員」......不一而足。現在,全世界幾乎都叫他「台灣」。台灣是一個美麗的島國,有自己的歷史,而且很早就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然而,卻還有很多台灣人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因此,玉山社特別邀請歷史學者李筱峰教授,針對一般大眾,規劃出這本簡明的台灣歷史讀本,以簡潔的文字、清晰的觀念、豐富的圖片,娓娓道出台灣從史前時代到當今的時代變換,全書一氣呵成,思想一貫,無論您是否熟悉台灣歷史,都能藉由此書,以最短的時間全盤瞭解台灣的歷史。

(二)我的心得

台灣的史前時代有很多采多姿的史前文化,葡萄牙航向東方,積極拓展貿易。在赴日途中,看到了台灣,山明水秀,所以稱台灣為「福爾摩沙」,意謂著台灣這塊地是美麗之島,經過了許多戰爭,讓台灣更進步,在鄭氏時期清政府對鄭氏實施經濟封鎖政策,但鄭氏還是設法積極貿易,與英國貿易,輸出蔗糖、鹿皮等,輸入軍火與布料等物品,1683年施琅奉詔率軍跨海,攻克澎湖,鄭克塽投降,台灣重新納入中央政權的統一管轄之下,本來清朝要放棄台灣,但是施琅向康熙皇帝上「台灣棄留疏」,清朝把台收歸版圖。

清朝早時對台灣採消極治台,但發生牡丹社事件後轉為積極治台,沈葆楨來台後,開始建設台灣的防務建設,有億載金城、打狗砲台、東港砲台、鵝鸞鼻燈塔,都是此時開始建立,台灣的首任巡撫是劉銘傳,他積極推動台灣的近代化。滿清政府以台灣的佔有是不得已的情況下,原本就要拋棄的地方。對台灣統治根本無心管理,但使那些官員胡作非為,在統治期間,對台灣人民以各種差別待遇、橫征暴斂、在經濟上無所不用其極的剝削,引起台灣人民極度的不滿,終於使台灣人民勇敢的站起來,以卵擊石,前仆後繼進行各種的「反唐山」的武力起義抗爭。由於這些反唐山的武裝革命頻繁且劇烈,所以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有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是清代抗官民變中歷時最久者。

台灣人的反清運動,每次都可立即喚起全民的響應,但是來自中國無止盡的軍隊一波波來台,實施大屠殺。屠殺人數極多極大,把台灣全島投入活地獄裡去。在這樣彼此一來一往的武裝革命中,滿清政府不能得到教訓,不思台灣人民集體抗暴的根本原因。只知每次的鎮壓台灣人民是以分化成功,而洋洋得意。甚至於還將班兵制度、不攜眷、不築城等造成台灣人從中國人分離而出的因素大加讚揚。此雙方乃燃起更深的仇敵心,尤其是被統治被屠殺的台灣本地人,在這殘酷的革命體驗之下,更深一層的認識到「本地人」和「唐山人」的不同。大陸東南西亞沿海的居民陸續來台,墾戶制度是清代早期台灣移民社會的產物,當時行政官僚體制的重心集中在台南府城,實質上無法管轄散佈西部平原各處村莊的移民。為彌滿行政不足的缺失,地方官員要求墾戶必須負責管理佃農的活動,並監督聚落的治安問題,所以台灣在清代的時候,動亂很多。閩客之間的緊張關係則表現在不同祖籍的分別械鬥上,直到19世紀末期才漸趨緩和。

日治時期帶給台灣的建設很多,有衛生的觀念、警察制度的建立,守時的觀念,日本人帶給台灣很多的建設以及觀念,台灣處於日本威權殖民體制下達50年,在台日人為獲取台灣的資源,進行掠奪性的經濟建設,先建立農業基礎再發展工業,至1939年,工業總產量甚至凌駕農業產值。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在台灣堆動「皇民化」運動,試圖把台灣人改造成日本「皇民」每日生活規範中亦要求學童到校後向天皇肖像行禮,每天朝會升日本國旗後必須遙拜宮城,不準學童講自己的母語,一律得要用日語,還鼓勵改姓名成為日本氏的姓名。
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開始在台灣實施募兵,繼而開始徵兵展開台灣人悲慘的戰爭經驗,有很多參加戰爭的士兵都戰死或是去南洋打所謂大東亞聖戰的台籍日軍,都斷腿殘臂的回來,這就是殖民地人民的悲哀之處。台灣人民古時候一直被不同的國家所欺壓,有荷蘭、鄭氏、滿清、日本所侵占,讓台灣人民飽受痛苦,雖然到了民國時代,但一開始並不太好,到最後才比較好起來了,台灣人民有了選舉權,有了民主的政治。

(三)討論議題

如何讓台灣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