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歷史
參賽主題: 高職組--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資處科-一年13班號潘有宗
指導老師: 李如倩  
書        名: 台灣新歷史
作        者: 咸嘉林
譯        者:  
出版單位:  
出版年月: 2007年7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台灣新歷史》內容所涵蓋範圍上起史前時期,;在內容上跳脫一般以政權為主體的敘事架構,以事件內容及大量的圖片說明作為輔助講解,企圖為一般大眾對台灣史的理解開拓更廣的新視野,加上作者是大陸人,或許能以不同的角度帶大家看清台灣新歷史。

二.我的心得:

著名的金屬器時代的十三行遺址,因興建污水處理廠時而無意的發現,人們明知它的珍貴,卻仍對之視而不見的繼續建造,導致現今我們觀賞的遺址只剩原來的百分之五而已。我們是這塊土地上最輓近的主人,我們的新歷史相較於過去只是微不足道,是無知還是傲慢,使我們如此的不顧前人開墾的足跡呢?這就是當我們追求創新、追求經濟奇蹟所該好好自我考量的地方。

台灣歷史從左鎮人開始,左鎮人原本住在大陸的沿海地區,因台灣海峽浮起,而為了生存追野鹿,一路追到了台灣,因追野鹿而死在台灣,他應該是最早到台灣的<人>了。從三國時期就有台灣的記載,不過那時候是叫夷洲,之後都有類似夷洲的記載。台灣早期的族群有原住民和傳說的矮黑人以及史前人,最後連漢人都陸陸續續得搬來台灣。

西元一六零二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到了澎湖,而明朝的武將沈有容,用計和以正義之詞逼走荷蘭人,荷蘭人無法佔領澎湖,而將目標轉移到台灣。西元一六二一年顏思齊從今天得北港登陸成為第一位開發台灣的人,他被後世的人尊為開山之祖,顏思齊為了躲避日本軍官的追捕,而從日本逃到了台灣。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以打劫船隻而致富,並在顏思齊死後成為台灣的領導人,鄭芝龍十八歲那年,行為過度放蕩而被他的父親鄭紹祖趕出家門,而去找他的舅舅黃程,鄭芝龍幫黃程送貨到日本,而認識了<東洋甲螺>的顏思齊。

荷蘭人從西元一六二四年開始佔據台灣,為了製糖及鹿皮外銷他們極力發展及開發台灣,為了開發引進牛豬等其他農產品。荷蘭人對台灣大力剝削,目的是賺取金錢,他們採用公司制度方式經營,收取重稅,台灣的人民,苦不堪言。西元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也登陸台灣北部的三貂角,在淡水建聖多明哥城,十六年後被荷蘭人趕走。在西元一六五三年,郭懷一帶領台灣人來抵抗剝削人民的荷蘭人,雖然失敗,但是這個舉動卻讓台灣人的聲音有了回應。鄭芝龍向清朝投降後,鄭成功以金門、烈嶼等島嶼為跳板,開始帶領士兵展開反清復明的大業。

西元一六二四年鄭成功在日本出生,後由當時人稱<台灣王>的父親鄭芝龍,帶回福建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長大後成為一位忠心愛國的男兒。在何斌的勸說下,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結束荷蘭人三十八年的統治,並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來到台灣後,鄭成功開始建設台灣,不幸因內憂外患,第二年就病逝了享年三十九歲。鄭經繼位,在陳永華的輔佐下盡力建設台灣,因此,許多大陸沿海貧民都想辦法來台灣希望能過好日子。陳永華輔佐鄭經,設立學校,敎人民曬鹽、燒磚等技術,他對台灣的貢獻很多,被稱為台灣的諸葛亮。為了充實軍備,鄭經和外國人做生意,買進各種武器用來對清朝作戰。鄭經帶兵攻打清朝失敗了,最後逃回台灣,在三十九歲時也病逝了,兒子鄭克臧繼位不久後,又遇害,鄭氏王朝開始動搖。

西元一六八二年施琅帶兵由澎湖攻進台灣,克塽立刻投降,鄭氏在台二十二年的王朝終於結束了。

一般古老的歷史書往往都只有文字敘述無法讓腦袋瓜顯示當時的一些畫面,但是這本文書穿插許多圖片瞬間體會到當時歷史的情況,也以真實的歷史數據呈現了歷史,有劇情式的感覺很不一樣,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篇篇的短篇小說,再從歷史角度來連接短篇小說再度接起台灣歷史的16世紀∼17世紀時代的變遷。

三.問題討論:

台灣經過許多民族統治下,留下許多民族風情和古蹟,應該要好好保存及推展,不要因為經濟利益而遭受破壞,這些遺留下來的文化也可以創造觀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