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主題: | 高職組--臺灣歷史 |
作 者: |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一年12班號吳沁霖 |
指導老師: | 蘇峯儀 |
書 名: | 臺灣近代史論 |
作 者: | 尹章義 |
譯 者: | 林淑黛 |
出版單位: |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
出版年月: | 八十年三月 |
版 次: | 一版四刷 |
內容 |
|
(一)內容簡介: 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廷派李鴻章與日本國簽訂馬關條約,將台、澎、金、馬 割讓給日本,並賠款二億五千萬兩白銀。頓時,台灣又淪為被植民地。當時的台灣總督唐景崧任命劉永福為黑旗軍統領,協防台灣。欲挽狂瀾,以藍地黃虎旗成立台灣民主國,無奈因各商賈以利益為思考準則躦取利益,全不以全體利益為考量,致使台灣民主國僅存活了十三天便宣告瓦解。 中國與台灣的關係:荷據時期中國到台灣的移民不足五萬,鄭成功時期大約在十萬上下,到了康熙四十年也就是西元一七零一年才有大量閩粵的移民到達台灣。所以,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是同文同種的,但政治上卻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後移民的中國人,形成的政治與中國形成兩體,實質上並沒有任何關係。 草莽與文士的關係其實是對立的,以唐景崧與劉永福相處的狀況,還有林少貓和陳中和的區別實分兩極! (二)我的心得: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本是可以相繫相連的,但是由於兩邊的民俗、風情、政治色彩有所不同,且中國人的大中國的自大態度致使兩邊不太願意往來,並有執政者從中作梗以致兩邊人民好像世仇一般的不相往來,造成兩岸人民的遺憾。 一個國家的興亡,執政者雖然有取決的權利,但人民的志節卻是關鍵。好像現在的台灣,執政者一昧的向中國靠攏,很多政策可能傷害到台灣人民,但是部分的台灣商賈卻也是選擇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同樣向中國靠攏,致使大部分的台灣人民陷於失業、家庭失和、社會問題叢生,雖然我們不能罵這些人是賣國賊,但是顯現了人民的志節蕩然無存。 歷史是一面借鏡,舉凡是人民不團結的國家必然遭受他國的蹂躪,中國歷史五千年,中國風雨同樣也是五千年,從小爭鬥到大戰爭表明了除了在受到他國的欺負之外,人民絕少會團結的,甚至即使遭到他國的統治,受到不平等或不人道的待遇,也還有人寧願為私利當漢奸,幫助外國人欺負本國人,難怪在改朝換代之後,總有人要跑路。 台灣近代四百年,從西班牙、荷蘭、鄭成功、清廷、日本到國民黨,一直是處於被殖民地的地位,這些時日一直都有台灣人幫著外族欺負台灣人,這所謂的漢奸,甚至有些現在還活著,當然不方便點明。 其實,世界各國都一樣,凡是不團結的人民,必受他人欺凌,大家都知道猶太人是最自私的民族,他們從不團結,他們很會賺錢,凡事皆以利益為考量,以致於流亡世界兩千年,他們喪失自己的國家,到處流浪,多次遭到大屠殺,尤以希特勒更屠殺多至兩百萬人之多,直至西元一九四八年始成立以色列共和國,但至今仍遭鄰近大國的壓迫。 舉凡是小國,人民更應該互相團結,同心同德,但是反觀之台灣,執政者出賣人民利益,人民奢華無度,各自為政,以致於政府與人民不同心,人民以富欺窮、以強欺弱,人民階級分別,壁壘分明,凡事皆以利益為考量,學而有成的在社會上享有名利、地位,本應該以自己的學識幫助人解答困惑、趨吉避凶,但是有些權威人士,號稱學者、專家,卻以本身的身分做相反的作為,陷他人無故遭受凶險。 生意人本應該誠實,童叟無欺,但卻常以學者專家結合,夾帶優勢的廣告媒體,作不實的報導,誤導社會大眾,欺騙顧客。 有錢人本應幫助窮人脫離貧困,但窮人卻變成富人的取笑對象,窮人卻把富人當作效法的目標,以至於為追求名利而六親不認,父母疏於管教子女,夫妻形同陌路,子女不侍奉父母,人與人的關係漸趨疏遠,不必談團結,即使想要和平相處都難,如果時空轉換,又回到清談風氣與五胡亂華的年代,歷使重演了,台灣人啊!何以自處…… ﹝三﹞討論議題: 如何和平相處?人因為有了階級、有了貧富、有了差距,致使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如果大家都能以大眾利益為考量準則,不存有太多私心,不汲汲於名利,盡量為周遭的人設身處地的著想,世界還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