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歷史
參賽主題: 高職組--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資處科-一年12班號施玉珍
指導老師: 蘇峯儀  
書        名: 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
作        者: 周婉窈
譯        者:  
出版單位: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出版年月: 1998年9月
版        次: 二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作者在第一章中即自問:「這是誰的歷史?歷史工作者將如何撰寫一部照顧到每個族群的台灣史呢?」我想這是一個很難去回答的問題。因為要撰寫一部具有多面向的歷史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很容易因為自己的族群意識,而在撰寫歷史時,加入了自我的主觀意識。一件相同的歷史事實,透過不同立場、不同種族的解釋也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屬於族群史觀的問題。

族群融合,這應該是台灣社會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吧。大家雖在同一空間生存,但是依舊存在著很多的族群問題。尤其是到了選舉時刻,族群問題更是被許多候選人拿來當作炒作的話題。每到選舉,台灣就被分成了好幾半。或許各個族群在日常生活中,能各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不過,在內心深處,仍存在這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台灣才能夠真正的族群融合,大家和諧地一起為這個美麗的寶島奮鬥。我想這應該是每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最想見到的吧。

(二)我的心得:

這本書介紹了很多歷史,有講到史前文化(圓山文化和十三行文化)在當時,地球處於「冰河期」,所以各大陸,多與鄰近島嶼相連。所以,人和動物可以直接從亞洲大陸直接走過來。由於不同時期的人類可能在同一個地區生活,因此會形成所謂的「層累造成地」。意思就是在同一個地點,留下不同的層位遺跡。也說到原住民與南島語系,我們現在流行四大族群的分法,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與原住民。雖將原住民獨立成一個類別,但卻忽略了原住民各族之間的不同,容易引起誤解。原住民,基本上指高山族,因為平埔族多與漢人社會融合,可謂「名存實亡」。

「傳統觀念認為「漢化」是土著民族「唯一」的出路,社會看不起土著民族,…。近年來,社會風氣逐漸改變,有平埔血統反而值得驕傲。」過去,大家歧視原住民,說他們是番仔。而隨著社會逐漸開放及流行文化的影響,大家越來越重視原住民,甚至會以身為原住民為傲。大家對於原住民刮目相看,不再認為他們只是住在山裡,還會出草的野蠻民族。在傳統民俗文化方面,原住民的舞蹈、音樂、服飾,成了我們將台灣介紹出去的一個重要的項目。多年前,阿美族的郭英男夫婦,更以他們美妙的歌聲,發聲全世界,成為奧運主題曲。雖然原住民在台灣社會中依然是屬於弱勢族群,應有的權利仍是常常被忽略,但是和以前相較已經有所改善了。

「十六世紀當葡萄牙人航經台灣時,望見島上草木蓊鬱,綠意盎然,歲稱台灣為: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的Ilha是島,Formosa意為「美麗的」,Ilha Formosa即「美麗之島」 。這是台灣被歐洲人稱為Formosa的來源。」由於走私貿易興盛,使得原本外於國際路線的台灣,成為交通路線的要地之一。此時許多歐洲人東來貿易,使得東亞貿易圈與歐洲交易圈發生直接的關係。台灣的位置,引起歐洲各國的注意。荷蘭在幾經波折之後,從澎湖退到台灣。他們在台南蓋了兩個著名的堡壘,熱蘭遮城與普羅文西城,前者是安平古堡,後者是現赤崁樓。這兩個地方,現在都是到台南府城必去的景點。

「在中日馬關和談中,這個遠離甲午戰火的海外孤島,竟不幸被議定割讓給日本。這是台灣近代悲劇命運的起源。」這在當時引起了清廷很大的騷動,甚至還有公車上書,但台灣還是逃不過被割讓的命運。台灣割讓之初,台灣人在悲憤之餘,發起武裝暴動、全面抗日,抵抗外侮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雖然一開始的歷史過程很痛苦,但讀完這本書,再加上先前在國中所學的台灣歷史,我對於台灣的歷史總算也有了一個初淺的認識。「了解過去、展望未來」或許是身為一個台灣人,一個平民百姓最基礎所能夠做的吧。

(三)問題討論(討論議題):

世界上是否有哪個歷史是不需經過戰爭的呢?是否不會再有戰爭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