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
參賽主題: 高職組--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綜合高中科-一年04班54號盧怡臻
指導老師: 鐘瑞芬  
書        名: 臺灣:從文學看歷史
作        者: 王德威
譯        者:  
出版單位: 麥田
出版年月: 2009年2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ㄧ)內容簡介:

臺灣的地貌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隱約浮現,漢族大規模移入的歷史只有四百年──然而這四百年卻帶來空前的文明變化。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以各種名目表述想當然耳的歷史。國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力量擠壓衝撞,狂野之處,豈竟是像地表之下,那千百年來不得稍息的板塊運動?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二)我的心得: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人鑑往知來。閱讀臺灣的歷史就如翻閱一本豐富的史書一般。從十六世紀葡萄牙水手在臺灣近海航行時,發現了綠油油的島影而感嘆其美,高呼「美麗之島!」,從此「褔爾摩沙美麗之島」這個名稱為臺灣這塊小島注入了豐富的歷史生命。臺灣特殊的地形、地理位置、多樣化的族群與語言都是它歷史獨特性的因素。臺灣過去的歷史影響現在,現在也影響未來,它就像是一面鏡子讓人看過去,也像窗戶可以看到未來。生活在臺灣的人越來越關心自己週遭的歷史文化,世界各國的人也對臺灣各種現象感到好奇,藉著構成歷史基本要素的地理環境、人群、時代的演變等面向,可以瞭解臺灣歷史發展所呈現的特色。

臺灣是個南北狹長的海島,常被形容成像一條蕃薯,日本在十六世紀就已經注意到臺灣這片淨土,十九世紀末期南進取得臺灣作為殖民地,統治長達五十年之久,西隔臺灣海峽不到二百公里的就是中國福建與廣東,因此早期漢人得以渡海來台,構成現今臺灣社會主要族群的一部份。十七世紀大航海、殖民的時代,來到東南亞佔領殖民地的西班牙、荷蘭也同時佔領過臺灣,海島的地緣關係使臺灣的歷史表現高度的開放性與國際性。就我所知,臺灣人是由數種不同的族群所構成,包括屬於南島語族的原住民,又分成平埔族與原住民族,平埔族只是概括的稱呼,從北到南還有噶瑪 蘭、凱達格蘭、西拉雅等族的分類。平埔族與漢人接觸混居甚早,雖然文化特質快速消失,但在很多地方仍可找到平埔族的後裔,地名、風俗、歌謠依然流傳,如「臺灣」就是源自西拉雅族稱呼台南安平地區的地名。各族的社會組織、語言、習俗文化各不相同,原住民族構成臺灣特殊的文化風貌。

其中,我最熟悉的是台北的紅毛城,它也可以稱作「聖多明哥城」、「安東尼堡」,該城最早是由荷西時代佔領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後來又由荷蘭人予以重建,又命名為「安東尼堡」,由於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紅夷」,此城因而被民間稱為「紅毛城」迄今,我們今日所看到的紅毛城,大部分為當時的遺物。在那之後,它曾經因英國政府與清廷訂立的「紅毛城永久租約」,被當成是英國領事館的辦公地點,一直到該城的產權轉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紅毛城不但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蹟,過去的紅毛城原是為軍事需求而存在,但現在的紅毛城卻是人人參觀的一座名勝古蹟,屋子內部掛置的歷史圖片,與傢具擺設一併展出,不但可以讓遊客認識本古蹟保存區之歷史外,更可以了解早期台灣對外關係。

雖然我還不太了解臺灣的過去,但是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史蹟,像戰後的金門國家公園、史前時代的臺灣……等,它們帶來的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直到現今,臺灣不但累積了許多具有歷史性的古蹟,而且臺灣人也走向世界各角落,成為地球村的重要成員。

(三)討論議題:

在臺灣歷史中,有許多的文明古蹟,但是有許多天災,如:地震、颱風……等,破壞了它們原先的面貌,該如何保持它們原本的風貌,如何讓更多人知道它們的存在,如何使所有生長於臺灣的人去瞭解它們代表臺灣文化的重要性,而不去任意的破壞它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