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主題: | 施政主軸--世界一家親 |
作 者: |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幼保科-二年26班號賴宜佳 |
指導老師: | 葉曉雯 |
書 名: | 誰的眼睛,在西藏 |
作 者: | 文字<陳斐翡>攝影<伊珪烈> |
譯 者: | |
出版單位: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月: | 中華民國93年10月 |
版 次: | 第一版第一刷 |
內容 |
|
一.內容簡介: 「高原上藍得過火的天空,夏日草原無垠的綠野,春光裡粉嫩的野花,和雪路上我凍傷的腳趾頭,都令我記憶深刻,還有圖中偶遇的牧羊人、朝聖者、旅人、流浪歌手,大家因不同的原因,在高原上刻苦行走的方式。」 有巴士就搭,沒公車就在路邊等待運氣,運氣一直沒來,就用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兩隻腳走下去。從愛上旅行始,伊珪烈、陳斐翡就對西藏情有獨鍾。她們坐過農用拖拉基、載運木材的卡車、朝聖者的貨車、康巴漢子的機車,搭過仁波切的吉普車;經歷超載的卡車翻覆,於是和藏人乘客們一起在草地野餐;遇上道路封閉的長久等候時間,她們到路邊的青稞田裡幫忙收割,被請到寨子裡作客吃糌粑……這樣的旅行方式,讓她們走進當地人的生活,也讓她們有機會「在遙遠的他鄉,重新看見自己」。這本書不只是關於旅遊的真實記錄,也是一個從眼睛開始的記憶。 二我的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藏族人是多麼熱愛這塊土地,看不盡的草原曠野和山,光看到這些敘述,彷彿自己已經在西藏,躺在大草原上,仰望著藍藍的天空,那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覺。 在這四季不同的景色,西藏人總是喜歡稱呼自己的家鄉為「雪獅國度」。雖說當地的資源如此的貧乏,但在普通的農舍上,卻能看見驚人的創意和生命力。在我們看來他們也許是落後的,但其實並非如此的,我在書當中的圖片看見了,喇嘛們會使用照相機拍照、騎著機車、打打撞球娛樂一下,嚇了我一大跳,原來我們生活常見的,在他們那裡也不算什麼!我們可不要想說我們比較先進呢! 西藏也有許多人前來朝聖,許多人都以五體投地的方式進行,中文稱為「大禮拜」。雙掌合十,舉在額前、口鼻前、胸前,雙膝跪下,匍臥大地,站起。這動作意為:口耳鼻舌身意都專注在這朝拜行禮之中;然後舉步走到之前手貼地的位置,重複所有動作,再次匍臥,緩慢、踏實而堅毅地,一次次躬身、伏地、在站起。虔誠靜默,彷彿試圖以身驅來丈量大地的寬度般,從家鄉直到達聖地。 這種精神令我感到非常欽佩。在那有些人是屬於牧民生活,都在綠綠的一大片草原上搭建帳篷,那裡就是他們的家,在草原上看見帳篷可千萬不要太興奮的衝過去,因為通常每一戶人家,都會養二、三隻的牧羊犬,大多都是敖犬,聽見犬吠最好站在原地,等待主人出來張望。草原上走得遠遠的才會遇上一戶人家,見過的人,牧民們都當成是機緣帶來的朋友,是客人,都會邀到帳篷內坐坐,喝杯茶水,其實他們都是很好客的! 現在的我們雖然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能出國去旅行,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旅遊書,來帶領著我們的心遨遊世界,去體會當地的美好人、事、物和充滿生機的生命力,有些人都過著水、電不方便的生活,但他們仍然努力的為自己打拼,所以我們應該也要好好懂的珍惜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事、物。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有他的獨特的地方和溫暖所在,只要我們肯用心去體會,你將會發現它的存在。 三.問題討論: 藏人死去後會選擇天葬處理死者的遺體,有一處天葬台,在舉行天葬時,禿鷹是成群飛下的,團團圍再天葬台四周山坡上,不慌不亂,等候著儀式開始。現今許多地方的藏族人依舊採用天葬方式。藏人認為:當人死去,靈魂離開身體之後,那就是一只無用的軀殼,若能將無用的肉身變成食物,供養禿鷹們,完全還給天地,供養他物,是處理屍身最好的方法,是否也值得吾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