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Shock英國
參賽主題: 施政主軸--世界一家親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資處科-二年15班號莊家怡
指導老師: 黃珮華  
書        名: Culture Shock英國
作        者: Terry Tan
譯        者: 林明慧
出版單位: 精英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1年1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ㄧ、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Terry Tan,由林明慧翻譯,作者在說明英國人和其他民族沒什麼不同,他們有正義感,有幽默感,有正經的一面也有荒誕的ㄧ面。但他們在生活及追求理想方面,自有一套。〈你可以選擇隨意應付,或是選擇融入其中,與之共舞。〉這句便是作者所說的,當我們抵達ㄧ個新文化環境那ㄧ刻起,所有的反應無論是正面、負面或是漠然都可能立刻發生。《Culture Shock!英國》,提醒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食物與娛樂、社會習俗、節慶、人際關係與實用的商業資訊。還有許多平日可見的景觀與情形可能讓你感到困惑甚至心寒。

下列文字摘自《Culture Shock英國》
所謂「付錢的是老大」,只要付錢,就可享受,沒有人會干涉你。英國人看到奇怪的事,通常是摸摸鼻子各自走開,沒人會管閒事。但爲了享有一趟愉快之旅,簡短的介紹和一些統計數字,對你是有很大的幫助的。〈P.9〉在英國不看電視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以致於沒有統計數字來告訴我們有多少。由於電視這種媒體的影響力太大了,倒是有很多相關的研究,例如每家有幾台電視,大家花在看電視的時間有多少。〈P.213〉

三、我的心得

這本書告訴了我關於英國的一切,而這一本作者是新加坡移民到英國的,裡面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有關於英國概況,還有誰是真正的英國人裡頭有蘇格蘭人、威尼斯人、中國人、越南人、印度人、西印度群島人,還有其他民族,讓我知道許多我不懂的,來自加拿大、澳洲、阿拉伯或是歐洲的移民,由於外表容貌和當地人差不多,幾乎分不出來,你在英國通常不用費心到某些酒吧或夜總會去創造社交圈,因為到酒吧不只是喝酒而已,而是英國人主要消遣之一喔!英國人其實是滿奇怪的,他們會雜著嚴肅和幽默。而且還分成蘇格蘭人、威爾斯人和英格蘭三大派。

他們的複雜語言是讓我最不懂的地方,像我們台灣就有國語、台語、原住民語、客家話,而他們是很複雜的,例如:各式各樣的腔調很多,讓你懷疑是不是在聽英文,不管你從哪裡進英國,你一定會聽到許多不同的腔調,在倫敦混亂的情形尤其嚴重,我想台灣人的英文再怎麼厲害也沒有辦法像他們這樣吧!在我的觀點裡面,我都覺得英國人是很熱情的,因為外國人都很熱情不是嗎?在維多利亞時期,語言不同的使用方式,被用來作為階級區分的工具,現在居住的空間已經相對擁擠,語言難免也彼此相互影響,區別也就不會太大。

來自何方無所謂不論在銀行、美容院、學校或是超級市場,你的耳朵會受到幾十種不同腔調所攻擊,現在流行的是保留自己獨有的腔調,在台灣我就覺得台灣人有台灣人的熱情,在台北比較不會看到熱情而在高雄到處都可以看見,因為台北感覺大家都在趕時間,台北人群多但是大家都忽略了熱情。

在現在的社會當中,我總覺得大家就是為了賺錢忙忙忙,都忽略了一種感覺,世界一家親不就是要去了解一個國家,他們的習俗有什麼,有一次我看電視,有些國家很落後,我就覺得我應該要好好珍惜,像是非洲難民都沒有很充足的食物可以吃,也無法填飽他們的肚子,看到他們的樣子瘦巴巴的,而我們台灣女生,是為了要瘦節食不吃東西,如果說能把這些食物送給他們不知該有多好,我姐姐因為要表演跳舞所以就出國,他能出國我就覺得好好,因為可以去看那邊的建築物、食物、還有他們獨有的風景,雖然我姐是去那邊玩二個禮拜,但是有一個禮拜住在寄宿家庭,他也只短短住了幾天,他到現在還是很想他們,如果能出國不知該有多好,能去暸解國家習俗、節慶、建築、語言、食物還有很多很多。

在我腦海裡英國是ㄧ個充滿熱情的地方,但也知道英國以前也有很多的戰爭,而他們有特別節慶就是萬聖節,他們十月三十一日是萬聖節,在古老的年代,人們相信女巫這一天會出來相聚,並且做壞事,今天美式的萬聖節慶祝方式,就是由小孩子到鄰居家要糖果吃,要不到糖就要惡作劇的慶祝方式,在英國比較大的鄉鎮也就流行起來了,為了要防止不愉快的事發生,如果十月三十一日你在家的話,不要忘記準備一大包糖果,招待小朋友。假如說台灣有這麼一個活動我想小朋友應該會很開心吧!

而在台灣幾乎沒有在過萬聖節或者是聖誕節,因為這就是不屬於我們台灣的節慶了,屬於我們台灣的節慶有中秋節、國慶日等很多,而這就是要去了解一個國家的重點,因為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那個節慶,要真正了解一個國家,必需在那住上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或者是好幾年,要了解一個國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就有一個女生他是喜歡旅遊了解國家就是Janet,雖然有些人不認識他,但是他已經住在台灣好幾年了,甚至會說國語跟台語他都能說的很溜,所以,大家應該要好好了解其他國家的一切,而我也漸漸想了解英國了。

三.問題討論

在英國,你隨時可感受到這些「差別待遇」。鄉間旅社老闆的親切,和大都市飯店櫃台的不苟言笑,讓你感覺忽冷忽熱,有的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招呼你,禮貌其實是教養和教育的結果,到底怎樣才算有禮貌?

小學生就要開始接受高科技的洗禮了,但家長則對於孩子們可能碰到的壓力十分煩惱,在大自然環境下的教育到哪裡了?

英國的四季分別是幾月到幾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