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說日據時代 - 亞細亞的孤兒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1)--臺灣文學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綜合高中科-三年04班號余曉雲
指導老師: 張秀鵲  
書        名: 亞細亞的孤兒
作        者: 吳濁流
譯        者:  
出版單位: 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1995年7月,1999年4月
版        次: 初版第一刷,初版第七刷

內容

ㄧ、內容簡介:

《亞細亞孤兒》是一本在訴說日據下台的時代縮影,以主角胡太明ㄧ生為主軸,具體的描畫了台灣社會是從教員、官員、醫師,以及走狗的人間像,而且有包括了台灣人對中國人、台灣人對日本的矛盾關係。主角胡太明的造型,是日本殖民統治天下台灣知識份子的典型。讀過這一本《亞細亞孤兒》長篇的人,一定會在胡太明的痛苦裡發現自己的痛苦,在胡太明的快樂裡找到自己的快樂。

《亞細亞孤兒》也是對時代的ㄧ項證言,同時也是作者吳濁流是以非同小可的決心,寫了這本書吧。這本書是一本在描寫人間的深刻苦悶。作者以非常精確的筆緻,描繪從戰前到戰時中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特殊環境,非常的具有透徹的歷史眼光與社會分析能力。

二、我的心得:

認真看完這一本厚厚的《亞細亞孤兒》之後,真的很不錯!不過,作者在自序中有提到,這篇小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即一九四三年起稿,一九四五年脫稿的,並且它是用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ㄧ部分史實來做背景。那時候不論是什麼人都不敢用這種的史實背景來寫小說。但是,作者吳濁流不一樣,他卻是把它照事實沒有忌憚地描寫出來。

書中主角胡太明的ㄧ生,真的很悲慘。他是一位被歷史扭曲的犧牲者代表。他只不過是想要追求精神上的寄託,所以遠離了故鄉,遊學於日本。但是,他終究在日本沒有找到他中意的天堂,因此,他每天都過著悶悶不樂的日子。不時憧憬著他的理想,卻在這個時後,反被理想踢了一腳。那種感覺真的是很不好受。而,更糟的事情是,在那個時候又遭遇到戰爭殘酷現實的打擊,他脆弱的心,早就快要不堪負荷了。

在《亞細亞孤兒》這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示愛】這一個小標題以及它的內容。它是在說主角胡太明是如何期待想對ㄧ個女孩子確定他們之間的感情。於是他們就選擇在玄武湖約會,那裡遊人特別擁擠。那時感傷的胡太明因為觸感生情,所以吟成了一首即興詩:「萬縷千絲淺綠宜,長堤湖畔利多時,那知姐妹談何事,顧影相憐石柳枝。」(第177頁)真的很讓我感到窩心呢。

在書中的快尾聲有寫到一篇【人生悲劇】。那是在說明胡太明被派遣到廣東去當兵,雖然廣東市內的戰亂都已經安定下來了,但是,居民們也都依然像驚弓之鳥般。很害怕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事情似的。吳太明是在廣東擔任審問的翻譯工作。在這段期間內,讓吳太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那就是日本軍官的隊伍,有人抓到很多的「抗日份子」,而那些被逮到的人,最後的結果都是「一律判死刑」。當那些「抗日份子」在刑場上時,吳太明就眼睜睜看到一顆顆人頭落地,鮮血四處濺出。這整個畫面已經就足以讓吳太明體力透支。當然,最後的他,終究因為驚嚇昏迷,還是被廣東的日本軍官,送回了台灣。

在台灣的日子中,胡太明的家人一個接一個死去,先是慈母因工作太勞累而過世,再來就是胡太明的弟弟因為被強制招為志願兵,而太過操勞而過世。這種雙重打擊,讓ㄧ生已經夠坎坷的胡太明情緒到達了極點。他徹徹底底的崩潰了。各種消遣的念頭、反省的念頭,像是暴風雨似的侵襲著胡太明的全身,使的他的肉體和精神都無法承受。他像是失魂落魄似的,渾渾噩噩的衝出屋子…之後看到他的人,都說:「他瘋狂了。」

這一本《亞細亞孤兒》,真的是一本值得ㄧ看再看的書。他把以前日治時期的生活,通通詳細寫的清清楚楚。讓我們都了解到,原來在日治時期的人民是如何過生活的。雖然,書中的結局是悲劇。但是我覺得這也是顯現出我們台灣人的毅力和耐力。我們可以吃苦、可以操。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懂得要付出努力,而不是敷衍了事而已。

三、問題討論:

看完《亞細亞孤兒》這一整本書,我只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日治時期的人和現代台灣人的差別是什麼?」我想這一個問題,一定有很多種答案!有的人可能會認為說日治時期的人想法很偏激、很固執或是很不好相處之類的。但是有些人卻會認為說台灣人不耐吃苦、太軟弱或是不敢反抗等等的思緒。但是,以我來說,我覺得日本人跟台灣人是一樣公平的。並沒有一定要分說是誰大、誰小,或是誰是強者、誰是弱者的。只要是肯願意付出、願意吃苦的人民。我都覺得是最值得鼓勵、讚美的!

像是《亞細亞孤兒》這一本代表台灣文學的經典名著。裡面寫出來的過往歷史,真的讓我了解到很多。讓我知道原來過去在日治時期的生活,是那麼的嚴苛、那麼的受拘限。我真的很慶幸、也很喜歡自己現在的生活方式。也真心希望你們會喜歡這本訴寫日治時期胡太明種種姿態的《亞細亞孤兒》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