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送報伕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1)--臺灣文學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美容科-二年32班號許瑜倩
指導老師: 曾炎珠  
書        名: 送報伕
作        者: 楊逵
譯        者:  
出版單位:  
出版年月: 1932年
版        次:  

內容

(ㄧ)內容簡介

〈送報伕〉寫於一九三二年,是以楊逵在一九二七年所發表的短篇作品〈自由勞動者的生活剖面〉為基礎,再擴展故事架構而成。〈送報伕〉的故事主角,是一名青年楊君,他的故鄉台灣,在日本殖民政權的糖業政策底下,以虛構的「經濟發展」為口實,廉價收購農民土地,由日本大資本家來台設置製糖會社,使得農民失去土地依憑,成為製糖會社的附庸,生活困頓,楊君的父親甚至因為憂疾病苦而死,楊軍為求脫離無望的境地,東渡日本,以尋求新的思想視窗,以及新的希望願景。

來到東京的楊君,由於貧窮,一邊求學,一邊在派報所打工,卻遭到派報所老闆的欺騙與勞力剝削,幾乎落得衣食無憑,多虧在同一個派報所打工的日本青年田中與佐滕的幫助,才能熬過困境。小說的結局,依著悲劇與希望雙軌線索發展,一方面,在故鄉的幼小弟妹終於夭折了,而母親留下「成功再回來」的遺書,上吊自殺了,哥哥卻當了巡查,成為日本統治者的走狗,欺負自己鄉里的同胞;另一方面,派報所由於勞工們的團結,勞動條件終於獲得改善。小說末尾,在無盡的黑暗之中,似乎綻露出一線光亮,是的,人間被無盡的濃濁惡臭所籠罩,然而,一切的惡臭血膿,終將并出,並且消失,光明的遠景,就在不遠的將來。

(二)我的心得

〈送報伕〉是楊逵第一部正式發表、而結構完整的小說,雖然在藝術技巧上並非他最成熟的作品,卻幾乎含容了他此後作品的一貫風格,可以說是楊逵小說的原型。在小說的現實關照方面,〈送報伕〉中關於經濟大恐慌、失業問題、蔗農問題、殖民統治本質、階級剝削、知識份子的角色扮演、弱勢者團結自救等,都是此後楊逵作品的主要主題。而在主題意識方面,〈送報伕〉中,有同理心的日本人是同志,無同理心的兄長卻成為壓迫者,楊逵透過〈送報伕〉,表達了一種「超越族群與階級的族群與階級抗爭精神」,而非狹隘的族群主義與階級決定論。就人物角色與形象而言,楊逵作品慣常以「自己」做為小說主角的自傳式風格,也在〈送報伕〉中呈現出來。而在文學語言及創作手法方面,楊逵堅持以寫實主義的手法,書寫現實社會的議題,文字淺白素樸,慣用虛實對比,以突顯對現實的批判與嘲諷,類此的文學風格,在〈送報伕〉中清楚可見。至於楊逵樂天、向陽的文學理念與生命情調,從〈送報伕〉的結尾,亦可深切感受。

送報伕一文中,融合楊逵親身的日本生活經驗與思想體驗,整篇都可看到其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所發出的抗爭思想,站在無產階級及勞動者立場,哀鳴出資產階級的掠奪,是為一篇普羅文學代表。一位留學東京的留學生,在經濟大恐慌時代,辛苦的找到一份送報伕的工作,卻被老闆刻扣、剝削,在當時,他們所住的環境狀況是無比的差,十二張蓆子上,要睡二十九人,這是多麼誇張的狀況啊!況且還號稱是跳虱巢,連睡都睡不安穩!至於吃呢?當然沒得吃,因為給老闆保證金了,將自己僅剩的六圓二十錢都拿出來,還不夠付保證金十圓呢!幸虧田中的幫忙,飯錢才有著落。種種的不公平待遇,讓他萌生放棄念頭,但只要想到全國(包括日本本地)有將近三百萬的失業人口、以及在家鄉含辛茹苦的母親,便使他繼續走下去。但到最後,連支撐他意志力的母親,都不幸倒下了。遺囑中還千叮嚀萬交代,期望她所付出的,能讓孩子在日本出人頭地,才又促使他憤而對抗資產階級的不公不義。文中還有一段對話:『在故鄉的時候,我以為一切日本人都是壞人......,至於田中,比親兄弟還......。』,這一段自白式的對話,其實已經非常明白呈現楊逵作品中,超越種族、超越國籍,反資本主義的階級意識。

現今的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正義越來越薄弱,縱使有許多的外籍勞工來台賺錢,但這代表台灣真的是一個進步的國家嗎?我想不然!看看送報伕中的主角,再看看現今台灣社會,當時十九世紀的困境,至今仍無法走出社會階級的差別,當知識份子飽讀詩書、讀遍國內外重要書籍時,又何嘗為這社會付出什麼?於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一直循環的便是整個社會階級差別、資本主義的不義,惡性循環下,社會正義無法真正實現,又如何將台灣的競爭力提升呢?值得台灣知識份子深思。

(三)問題討論:

從楊逵的作品,我才發現歷史和文學是密不可分的。歷史的記載為了保持中立,記敘的往往是某人做了什麼事,發生了什麼事件,但我們未必能了解被統治者的生活好壞。就日治時期來說,日本在台灣蓋起一座座的糖廠,使不少資本家前來投資,但----真的有為台灣人帶來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