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豬皮的日子>觀後心得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1)--臺灣文學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幼保科-二年28班號賴詩璇
指導老師: 范世娟  
書        名: 吃豬皮的日子
作        者: 吳晟
譯        者:  
出版單位: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6年1月初版
版        次:  

內容

(一)內容簡介:

接觸文學,更愛文學;認識台灣,更愛台灣;青少年文學讀本以選編文本、作家介紹以及作品導讀構成形貌,是青少年親切的,可親近的精神食糧,能豐富、充實成長、啟蒙青少年的視野,也是國民文學教養的多采多姿窗口。從獨特的窗口,語文教育的文學視野,映照著時代與社會,也映照心的視野與憧憬。

(二)我的心得:

在我看完這本《吃豬皮的日子》後,對台灣文學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在這本書裡,我選了著名的且老師推薦的三位台灣文學家,來寫心得感想,第一位是賴和的<前進>,賴和的文學精神含蘊著溫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他深切關懷弱勢農工階級及女士的處境,同時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經常勇敢揭露殖民強權對殖民地人民的欺凌與壓迫,一方面反映出時代的面貌、庶民的生活處境,同時也充滿向內自省的性格,不時反省自己身為知識分子,是否已經放棄理想,墮入滿足自我私欲的境地。的作品鮮明地呈顯出日治時代台灣知識分子複雜矛盾的精神圖像;<前進>正是這樣一篇具有濃厚時代感與反思性的作品。

1927年,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火車頭」-「台灣文化協會」左右翼分裂,右翼另組「台灣民眾黨」,新文化運動陣營產生的內部矛盾。賴何身為文化運動的中監旗手,思慮著台灣文化改造運動的整體面,對陣營的分裂與內耗感到憂心,在分裂後的「新文協」機關刊物《台灣大眾時報》發表<前進>。文中以黑夜、暗鬱、濃墨般的氛圍,喻寫當時台灣的時大語境;清廷以「戰不可恃,將進逼朝廷」為由,對日本屈服,割讓台灣,台灣被「時代母親遺棄」,繼而被日本後母欺凌,一如孤兒一般,處身孤覺的情境,暗夜行路,只能自己摸索自己的命運。文中的「兩個兄弟」,隱喻文化被左右兩翼;賴和認為台灣新文化運動陣營沒有分裂的本錢,被母親離棄、「被孤兒化」的兩兄弟,唯有攜手連 ,靠自己的雙眼雙腳,才能在濃墨與深霧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我們地方的故事>也是賴和所寫的,賴和透過一座城樓的起落,觀閱地方的歷史變遷,彰顯出人民歷史記憶如何被統治強權消音的歷程。「城樓」對賴和而言,是歷史的見證者,它的興建、改建、保存、都反映出統治者的統治思維。賴和從「城樓」所看見的,是一連串強權欺凌弱者、弱者奮起反抗的故事,因此,他看了「城樓」的「內部的腐朽」;這裡埋藏了被發配來造城的民眾的汗水,也濺洒了反抗民眾的鮮血,因此,他與一般大聲疾呼「古蹟保存」的人不同,對他而言,如果不能辯明「古蹟」內含的歷史意義,「保存」只是「好古意識」作祟而已,絲毫沒有意義。<我們地方的故事>寫於1932年,其文字風格揉合了北京白話文與台灣語文,試圖實踐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的理念,呼應了三0年代「台灣語文運動」的理想。

第二位是葉石濤的<變-從赤腳到皮鞋>從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開啟記憶的帷幕,透過記憶線圖的回溯,書寫「腳下」的變化,從無鞋可穿,到草履,布鞋、木屐、皮鞋,「足下」的寒酸及光鮮,既表徵了時代的變遷,也隱含著城/鄉差距、社會階級、貧富差異,甚至還有統治/被統治的分野。五十多年來,台灣民眾的「穿鞋史」,勾勒出葉石濤與他的世代所經歷過的生命滄桑。
另一篇也是葉石濤所寫的也是本書的書名<吃豬皮的日子>,<吃豬皮的日子>是書寫一段戒酒消愁的歲月,反省自己的軟弱與墮落,深具自省性。台灣府城的「馬兵營街」與「下大道」,一個是葉石濤居住之地,入夜一片漆黑,一個則是入夜燈火燦爛,人生喧嘩的市集;前者是被貼上政治犯標籤的葉石濤孤獨謫居之處,後者則是他麻醉苦悶心靈的所在。白色恐怖時代,葉石濤曾被捕入獄,坐牢三年,出獄後,「從那惡魔島回來」,失去工作機會,淪落到只能當個臨時工的境地,還必須自嘲;只要有工作就該感謝「上帝的垂憐」。在那精神與經濟雙重荒蕪的年代裡,他只能到小吃店叫幾瓶酒、配點豬皮,藉酒消愁,麻醉自己鬱悶的心靈。然而,以往自己教過、在老師坐牢時曾經發動救濟、卻被老師遺忘的女老師,一句「您不應該如此墮落下去」,使葉石濤從酒精的迷醉中驚醒,好像被灌注了無窮的生命能量一般,找到了向上提升、改變困境的動力。

(三)問題討論:

前進一文中提到了「前進!盲目地前進!無目的地前進」,「為著前進而前進」,這麼負面、不知往何處去的盲目前進,照理來說是有勇無謀,但作者如此寫作,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