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1)--臺灣文學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資處科-二年14班號顏巧婷
指導老師: 葉曉雯  
書        名: 兒子的大玩偶
作        者: 黃春明
譯        者:  
出版單位: 皇冠
出版年月: 1900年01月01日
版        次: 出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黃春明小說中隨處可見的小人物,赤裸裸地將他們的卑微、他們的喜樂,在我們面前攤開,並且綻放出獨一無二、不可磨滅的光芒。 不論是〈小琪的那頂帽子〉中性格迥異的再發和武雄,抑或〈兒子的大玩偶〉裡為生活低頭、卻擁有對妻兒深厚之愛的坤樹,都把在現實中掙扎不認輸的小市民心聲,深沈的吶喊出來。 七O年代西風東漸,崇洋媚外之風四處流竄,〈蘋果的滋味〉和〈我愛瑪莉〉兩篇作品就以喜劇口吻寫這個時代的悲劇,在嘲諷中刻劃出對民族意識矛盾的悲涼,以及對自我認知薄弱的痛切批判。 對土地恆久豐沛的情感和關懷、對土地上人民源源不絕的愛情與歌詠,就是黃春明能鮮活呈現社會問題面貌的理由,也是他筆下人物能在經歷生活種種磨難後,仍不放棄在縫隙中找尋希望、在苦痛中開展甜美笑容的動人原因。

(二)我的心得:

相信大家對兒子的大玩偶這本書的內容一定不陌生,這本書是台灣作家黃春明先生描寫小人物無奈困境的寫實作品之一。其中內容大約是描述的是一個十分典型的農村社會,主角坤樹為了家中的生計裝扮成小丑的樣子幫電影院背廣告看板,當個「三明治人」但卻從接下這份工作的第一天開始就想換另一份工作。
忍受親戚們的不諒解以及其他人的嘲弄,到了最後坤樹竟發現自己的兒子小龍認不出他,只記得那個背著看板濃妝艷抹的小丑。

當時的背景年代大約是五0及六0年代,正約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此時新舊行業交替輪換,傳統的農村社會也正接受著外來文化的衝擊,一些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們就處在這尷尬的交界,無所適從。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似乎要在這本書中給予我們一種時代衝擊的感覺。傳統的觀念裡面,一個男人應該要苦幹實幹付出勞力,如果能夠為了家庭打拼,即便是挑糞的也是會讓人尊敬,但坤樹他覺得自己做的這種畫著妝拋頭露面的工作是抬不起頭來的。而從坤樹一接下這份工作就急著另謀他路的想法以及坤樹的大伯對於這份工作感到羞恥的態度來看,就像是傳統社會中小人物對外來文化的反抗一樣。這個工作引起鎮上人們的注意和疏落,在妓女們嘲弄坤樹的段落中,坤樹的無奈清晰可見。在這裡,平常人家的社會地位比妓女們位高,而妓女們的社會地位似乎又比「三明治人」來的高一些。而似乎受到傳統與新潮流的夾雜一般,就如同坤樹夾在那兩片廣告當中做個三明治人沒有兩樣。

在家庭方面,坤樹與他的妻子阿珠就算是吵架也都是為對方擔心,吵的再兇坤樹回到家休息仍是可以在桌上發現一壺薑母茶。像他們夫妻這樣含蓄但深厚的感情也正是對當時純樸農村社會一種最真實的寫照。

當阿龍不認得他的爸爸,只認得打扮怪異的小丑,帶起整個文章最悲情的高潮。藉由坤樹躊躇的打開抽屜取出粉塊,深深的望著鏡子,慢慢的把臉塗抹起來,不禁讓人為生活在當時社會下層的他們感到痛心。當他躊躇的拿起粉塊,我想他的心情是複雜的,孩子居然不認得自己!他低聲下氣為了不打掉孩子求得的工作、被大伯訕笑的工作,到頭來孩子只喜歡為了這工作化妝的自己,卻不認得卸下工作後的他,坤樹的心情只能說是複雜了。

最後一段是整部影片的高潮,坤樹在面對兒子不認得真實的他時,選擇去做兒子永遠的大玩偶,在最後一句台詞裡,坤樹的心情應該是怎麼樣的呢?我想應該是充滿著無奈與悲哀,又夾雜著對兒子深切的情感吧!生活是那麼的辛苦,為了心愛的骨肉,又算什麼呢?這讓我不禁想到現在台灣有很多父母,拼命賺錢讓孩子學很多才藝,上最好的補習班,一個星期見不到孩子幾次面,殷切的盼望子女成龍成鳳,沒想到孩子因為父母的疏於照顧,而走向一條不歸路,最後父母與孩子在警局相見,該是多麼諷刺的畫面,該是多麼心痛無奈的畫面!如果可以,可不可以不要只做兒子的大玩偶,如果可以,可不可不要只做孩子的搖錢樹,我想,不管現實是如何,孩子想要的,不過只是一份父母真實可以感受的愛。

這裡給我的感覺很溫暖,坤樹傻傻、單純的只想當兒子的大玩偶,電影此處較強調他對兒子的愛,所以較沒有小說沉重,坤樹帶著不好意思的笑容說出那句話,代表無盡、深藏的、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的父愛,頗令人動容。

坤樹一家人是整個大環境下小人物的縮影,在這本書中可以清楚看出在時代的洪流中,底層小人物的悲哀。

(三)問題討論:

每個父母都會想要帶給孩子快樂,您的父母是否也為你當過大玩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