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與散文之間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1)--臺灣文學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應用外語科-二年12班號莊婷婷
指導老師: 毛美如  
書        名: 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下
作        者:  
譯        者: 陳芳明,張瑞芬
出版單位: 麥田出版
出版年月: 2006(民95)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p.11)寧靜不必然就是寧靜,猶沉默也並不等於沉默。在文學史上保持沉默的寧靜女性,其實沒有想像中那樣毫無聲音。在歷史敘述中呈現空白的女性,充滿繁複的噪音,也具備豐饒的語言。歷史紀錄之所以找不到她們,理由不言自明,只因為歷史撰寫全恰巧不是掌握在她們手中。然而,長期壟斷發言權的男性,並不全然就擁有歷史詮釋的合法基礎。當女性不甘沉默而開始投入書寫時,這種合法性立刻就發生危機,而文學史版圖也必須重新描繪了。(p.12)書寫本身,原就是一種再命名,再呈現,再詮釋。女性散文家的大量輸寫,無異是證明歷史上缺席的女性是一種刻意的被遺忘。更具體而言,所有的歷史若是屬於一種記憶的重新建構,則男性的文學史書寫無疑是選擇性、跳躍性的記憶。或者,確切地說,傳統的文學使其不是記憶,而是不折不扣的遺忘。把不符合男性美學的女性作品有系統地予以遺忘,正是掌握歷史解釋權的秘訣。因此,女性若要拒絕被遺忘,或進一步要爭回歷史發言權,就必須堅持書寫,並且擴大書寫。女性作家大量在散文領域中縱鴻馳騁,開發了前所未有的新語言與新感覺。憑恃這樣的語言與感覺,就足夠與男性的審美劃清界線。這一條界線,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就已逐漸描繪出來了。

(二)我的心得:

數著熟悉的台階數目,來到以往常來的地方──B1圖書庫。邊走邊尋查著,「台灣文學」──一個斗大的標誌,展現在我眼前,往前走幾步,看著書櫃上琳瑯滿目的書籍。

是第二次來找台灣文學的書,前幾天獲接老師的指示:報名網路讀書會。由於我對歷史性趣不大,所以選擇了文學之中的散文。散文,說實話,我並不曉得它的定義何在,但它卻以微妙、奇特地方式抓住了我品書的胃口。初次翻閱到此書,感覺她挺特別的,原因在於她的書名──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寫散文的人多的是,但我不懂為什麼這一本書內容全收錄的都是女性作家,於是乎,我決定以這本書當作網路讀書會的心得。

是的,就如前言所說的(P.11):寧靜不必然就是寧靜,猶沉默也並不等於沉默。在文學史上保持沉默的寧靜女性,其實沒有想像中那樣毫無聲音…。也許是因為刻板的框架吧,在以前的時代,女性的發言權是微乎其微,甚至無有。可是內心中的言論,卻已無法再瞞下去了,漸漸地、逐漸爆發出來…。不管是旁人的異樣眼光,或是諷刺言語等,女性們扔秉持著自我,埋頭寫作,說出她們的語言及感覺。就這樣,與男性的審美畫出一條看不見卻存在的界線,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延伸至今,遠至未來。

因為是選文,所以此書的結構分成了許多小章節,每一個女性作者寫的各有她們的風味特色。當中我蠻喜歡黃碧瑞的疊像,版面只佔了兩頁,閉上眼,仔細地回味一下當中的內容,而書中的內容也彷彿浮現在眼前──午後,在西灣臨海的咖啡座上喝茶。長窗有些陳舊,和海上的霧氣交疊來,像一方褪了色的風景圖片…。感覺好像書中所描寫的人物,不是第三人稱,而是以第一人稱去感受。霧氛的天氣使得水與天之間頓失明顯的界線;在搖遠的藍灰之際,有朦朧的船隻來去;然後舉起杯子時,發現持杯者與那矇矓的景象全杯裡,眉目鬢髮都疊印在水平線上…船隻有時在我得鼻梁擦肩而過,也有時突然冒出一艘小船隻,或是離此遠去……。朦朧的景觀加上朦朧的自己──被映在面前玻璃上的自己,好似自己也屬於那捉摸不定的世界,幻影與真實。

(三)討論議題:

不在介於被限定的框架,熱狂寫作,寫出自我。不管有無生命氣息或是不存在的媒介,都不希望被遺忘,所以,為了展現出自我,不管是什麼以方式來呈現,也要勇於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