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2)--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幼保科-三年24班號吳靜婷
指導老師: 杜淑美  
書        名: 看見老臺灣
作        者: 張建隆
譯        者:  
出版單位: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1999年10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這書有51篇臺灣早期的生活及歷史故事,並且還有兩百張珍貴的老照片,可以說是當時台灣生活百態的萬花筒。

作者張建隆娓娓道出屬於阿嬤和阿祖的童年往事,有難忘的歷史事件,已消失的大自然美景,先民乘人力車.轎子,使用台車的時代,原住民的溫情與樂觀的生活方式,傳統市場的熱鬧回憶,先民的辛苦歲月,台灣珍貴的天然寶藏...。

在生動而有趣味的敘述中,使我們認識台灣早期的生活與現今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別,然而先民踏實的生活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二)我的心得:

我覺得這本書讓我知道很多的臺灣歷史,因為我以前從來沒有真正了解臺灣早期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但今日藉由這本看見老臺灣的書讓我更加的了解到原來以前與現今有多大的差別。

像文中有一小篇是「書房」─原來以前的書房也稱做「學堂」他是一種民間自力興辦的私塾,然而當時「書房」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讀書和識字能力或是幫助學生將來參加科舉考試,而上課時間從早晨六.七點到下午四.五點,現今,學校的上下課時間(夜校除外)和古代相似,但從功能上仍有小異,古代的學堂教育目的在於讓學生進京赴考,求得功名;今天,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學校的功能已不再是教育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更深遠的,要教育學生未來做人處事的態度。在「行行出狀元」的年代,「態度」比「知識」可能還來地重要。

還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有一篇講到了遠在阿里山的神木。原來,阿里山的神木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早在民國45年的夏天,一場雷擊引發的大火,造成阿里山神木只剩下空殼子……在當時林務局的主管,為了避免事情傳出去,造成國人士氣上的打擊,於是用木箱放置樹苗,架在神木的樹頂上。讓大眾都覺得神木還存在。三十年過去了,神木在前幾年終於倒下,過去的英姿僅能在相片中回憶。今天,台灣的水土保持工作刻不容緩。接二連三的颱風,造成家破人亡,而對森林的濫墾濫伐,也種下了台灣地貌加速改變的惡果。國人在保育觀念上需要再加油了。

從這本著作中,我們可以察覺古早的祖先為了生活,即使身在這個彈丸之地。依然開物成務,為台灣的後代立下基石。身為進入21世紀,面臨國際挑戰的我們,過去勤奮、務實、進取的精神,仍將為我們所深信奉行。

(三)討論議題:

由於現代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過去的五十年來,祖先為了要保護這片土地的奮鬥精神,為了要給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對於80.90年代出生的人們來說,現在的人們是否應該要珍惜呢…?並研究如何保存或如何維護我們現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