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台灣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2)--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資處科-三年16班號陳佳瑾
指導老師: 葉曉雯  
書        名: 發現台灣﹝上、下﹞
作        者: 天下編輯著
譯        者:  
出版單位: 天下雜誌(書籍)
出版年月: 1900年01月01日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在漢人的文化傳統與生活經驗裡,完全沒有與統治者討價還價的概念,更談不上雙方簽訂權利義務的契約。
中國人沒有國族主義,但對於家族和宗族的團結力,卻十分的強大,往往為保護宗族起見,寧肯犧牲身家性命。
中日分屬樞軸文化與邊陲文化的不同,學習西方與學習東方,對日本而言,指不過是換了一個老師學習。而中國以華習夷,則是由老師轉變為學生。


(二)我的心得:

看了書裡的『荷據時代』到『西方的衝擊』,讓我更深一層的了解台灣歷史的發展,因為以前國中的認識台灣歷史篇只是大概的描述各時代的重要事件、時代變遷與君主和人民間的發展,並沒有非常深入的探討各個事件與發生的成因,事實上,在我們周遭,很多事情並不像是表面上看的如此簡單,而是相當的複雜且多變化的,若不是置身其中,是非常難以了解事情的始末開端,俗語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是在講當事者往往無法跳脫出事情的迷影,不斷在裡頭打轉,而中國的歷史不就像此情形一樣嗎,不斷沉倫在問題之中,卻不曉得要去了解問題是如何發生,而只是一昧的追求他國的做法,也不想想自己國內是否能套入他國做法,以致於中國不斷淪陷,就連在中法戰爭一役,打了場勝戰,卻仍要賠款給法國,這叫人民如何能夠接受。簡單來說,如果對於問題沒有很深入的去研究與了解,那就會向日前的中國一般,一昧的追求他國做法,卻不曉要如何改進與解決問題,那麼這些問題將會長存於社會與政府之間,直到有人能夠跳脫出事實的迷影,推翻掉愚昧的執政者,在深入與了解問題,並且解決問題,這才能稱的上是精明的執政者。

在西元1840年代,中國人吸食鴉片的費用,幾佔清廷中央政府收入的一半。鴉片戰爭爆發,戰火波及臺灣,也把中國帶入一個砲聲隆隆的世紀。樟腦、茶、糖、珊瑚組成最早的『台灣第一』隊伍,隨者淡水、安平、高雄相繼開港,台灣成為國際經濟體系的一環,但是卻演變出一連串的問題。雖然台灣是茶、樟腦、糖、珊瑚的世界主要產地之一,但是台灣人卻因眼前的利益而不知珍惜與保護,經過幾十年掠奪式的開發後,這些原始的『台灣第一』好景不常,幾近消失的地步。

中國人從來不想,到了將來,他們再也無法享受樟腦的芳香、蔗糖的濃郁甘甜,而是嗅著人工的芳香劑與吃著人工的糖精。最後,他們僅在砍去樟樹的地區種著藍草或茶樹,原因是這些植物能讓他們在短期內獲得豐厚的利益,這就是人性,人們的貪婪、無知、自私,如果不在節制,相信我們很快就會被自己所毀滅的。


(三)問題討論:

為何中國和日本同樣閉關,卻有兩種不同的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