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2)--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資處科-三年16班號林嘉晏
指導老師: 葉曉雯  
書        名: 認識台灣歷史
作        者: 許豐明 •劉素珍
譯        者:  
出版單位: 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出版年月: 2004[民93]
版        次:  

內容

(一)內容簡介

曾經以「福爾摩沙」(FORMOSA,美麗島)聞名全世界。
現在,全世界幾乎都叫它「台灣」。

台灣,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是個美麗的寶島,曾經被荷蘭人佔領了南部,就連西班牙人也曾經佔領基隆和淡水。經過十六年的競爭,在嘉南平原上擁有米、糖、鹿皮等經貿大宗的荷蘭,趕走了在經濟發展上居下風的西班牙人。最後還是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奪回這美麗的土地。

(二)我的心得

對於台灣的歷史,我深感慶幸,雖然有過沉倫和危機,但還是安然度過了。

台灣,儘管跟中國歷史相比,只有短短的四百多年,我卻覺得,因為自己在這個土地上生活,這些歷史是值得,同時也是一種借鏡,看到歷史不好的部份就不要再重蹈覆轍了。

以往讀歷史時,最感到悲哀的就是「平民的無奈」,每每被當權者的愚蠢決策或是無聊野心玩弄,作為一個實現上層菁英想法的工具,或者一生悲慘,或者成為歷史中的一個數字,或者煙消雲散、什麼都不剩,當課堂討論到「大戰下的台灣人」,更強烈感受到這股悲哀。

當時的台人先後經歷被日本人洗腦、皇民化,又在龐大的動員與犧牲後,突然由戰敗國殖民地國民,變成戰勝國國民,但這戰勝國又帶來另一個統治集團,台灣大多數的民眾仍然是傀儡戲中的玩偶、刀殂上的魚肉。

日本政府的皇民化,看似一齣鬧劇,最後也證明完全沒影響到台人的生活習慣,但鬧劇背後,生活受到緊密箝制、習慣被強制改變的痛苦,設身處地一想,就不由得也覺得鬱悶了起來。當時的年輕人在這種氛圍下長大,如果是沒有任何懷疑的小孩,或許在年少時能有一段無知快樂的時光,認為為日本帝國犧牲是光榮的,但在成長後,面對中國、台灣、日本的矛盾,內心的拉扯牽絆,或許也是一種未經歷之人無法體會的特殊悲哀情緒吧,或許不同歷史背景下的觀念,並非單憑同理心可以理解,但仍然應該給予尊重。關於靖國神社參拜事件,就可說是兩種不同心理背景,所激起的矛盾,矛盾本身無所謂對錯,但用激烈的言辭攻擊他人,就顯得過於自大與無知了。

至於台灣被日本軍事動員的種種強加措施,更令人不忍卒睹。譬如軍伕、少年工、志願兵、慰安婦等等,多少無辜台灣人的人生就這樣被毀棄、被剝奪,最寶貴的青春年華拿來為人類最羞恥的戰爭行為奉獻,如果可以獨立思考,我相信沒有人願意這麼做,但這些人為時代、為身為台灣人的宿命,無奈地犧牲了。

台灣的歷史從建築上就有些端倪了,在數百多年來的閩粵移民的墾拓過程中有很豐富的成果,有荷蘭的紅毛城、清代的寺廟、古厝、花園與炮台、劉銘傳的鐵路隧道、日治時期的總督府與火車站、以及戰後的當代建築這些建築,串成了一部豐富的台灣史,在本館所收錄之萬張圖片及相關詳細的詮釋文資料,即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台灣文化資產數位博物館,同時也保存了台灣建築的文化資產。

(三)問題討論

現在的台灣,是經過了多少人的努力奮鬥換來的,但是大家卻不懂得珍惜,還浪費支援,難道要在一次的努力奮鬥才甘願嗎?

台灣真的有絕佳的天然條件、古稱蓬萊,仔細認識台灣歷史、地理之後,赫然發現,台灣在中國古書,居然就是文人夢寐以求的天堂,我們讓台灣成為幸福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