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共同的過去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2)--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綜合高中科-三年06班號張楷筠
指導老師: 鍾瑞芬  
書        名: 台灣總體相
作        者: 戴國輝
譯        者: 魏廷朝
出版單位: 遠流出版
出版年月: 2002年4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從作為一個「殖民地的孩子」到「出生於台灣的客家系中國人」;由東京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到名滿東瀛的台灣史學者,戴國煇是一個台灣近現代史的研究者,也是一個台灣近現代史的參與者和見証人,他把他的研究和他的生命化為一體,他的生命決定了他的研究,他的研究重塑了他的生命。戴國煇的台灣史研究不同於一般學究,乃至於他的台灣史研究其實就是他生命的追求。所以,他不儘是台灣近現代史的學術研究者,他更是這一段台灣近現代史的代言人。

二•我的心得:

歷史是一則約定俗成的寓言,也是現在與過去的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歷史”告訴人們什麼是過去,並幫助預測未來。歷史學能夠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使我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成為一個更大的宇宙的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公民。


從小到大,對於台灣史,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日據時代和二二八事件、黨外人士運動,霧社事件中的莫那魯道,從國小社會課本到高中歷史課本,永遠是那一百零一號表情,永遠是那張三人站在一起,照片描述為中立者是莫那魯道的照片,但是沒寫在書上而在這次突然發現的,是他的遺體竟成為台北帝大醫學部學生觀察的最佳「標本」!

但是日本人對於台灣,到底是好還是壞?縱使許多記載台灣史實的書籍都清楚的痛批日本人在台灣的暴行多麼令人齒寒,從小灌輸給我們的,也幾乎清一色都是日本人來台灣搜括擄掠之類的描述,但在我們搜尋資料的同時,卻聽到了不同的聲音不斷的出現;不斷有人問著:難道日本留給只有那些令人痛苦不堪的回憶嗎?那又為什麼很多走過當年的台籍老人常懷念那段時光呢?看著手上的資料,日本,不可否認的,也對台灣花了一些心思,建設學校、糖廠等的種種,如果被那些使人髮指的殘暴行為給完全掩蓋,對於日本人也是很不公平的吧!

白色恐怖事件起因於國民黨政府對台灣人民的高壓統治,重要的導火線是民國36年的228事變,大約持續到民國50年代。首先,台灣人原以為從回祖國懷抱,對中國充滿了幻想,然而,中國的腐化官僚制度卻給台灣人民重重的一擊,進而引起動亂,在整個事件中,並不只是台灣人民受害,也包括了新移民,而且大多數高級資識份子,政府嚴重地控制了思想的發展,而且以愚民化的教育來教育我們。

白色恐怖這句話是,死刑犯在槍決之前的心情,死刑的執行是在魚肚翻白之時,也就是清晨,死刑犯通常不知道何時會被槍決,每天到了清晨時,都會擔心是否會被拉出去槍決,進而造成恐怖的心理,害怕未來。

一直到一九八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四十年後,才有社會運動團體挺身出面公開這項白色恐怖,打破長久以來國民政府政治和歷史的禁忌。由於政府長期的戒嚴和白色恐怖的恐嚇,受難者及家屬絕大部分都僅將冤屈深埋心底,直到民主進步黨在一九八三年成立時,將『公佈二二八事件真相』定為行動綱領之ㄧ,並訂該日為和平日。

我雖不是親生經歷當時的事件,也無法了解當時執政者的心態,但是,我個人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是:「為何做錯了事,事後才來彌補」。如今,台灣各地到處都建了所謂的什麼二二八公園,二二八什麼基金會,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三•問題討論:

我們現在沒有什麼立場來說誰對誰錯,因為,任何時期的政權都會以安定民心為由來迫害少數人民,以達到統治的目的,但是,這樣的做法不應該譴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