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不僅在人文方面,還有古蹟天然物上面!
參賽主題: 高中職組(2)--臺灣歷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綜合高中科-二年02班號王姵翎
指導老師: 羅玉雲  
書        名: 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作        者: 吳永華
譯        者: 林美蘭
出版單位: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0年5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此書是在介紹台灣萬物歷史。日本至台期間頒布「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設立「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公佈國指定史蹟及天然紀念物的保護名單,史蹟共二十九項,天然紀念物共十九項。各州廳亦自行指定轄內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來加以保護,此舉乃開台灣文化古蹟及自然生態保育之先河(P3)。有名的史蹟名勝大概就是「台北城門」,清同治十三年,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使清廷深感國防之重要。光緒五年,知府陳星聚與地方紳商協議出資二十萬兩來築城。城壁以石材疊成方形,有四座城門,東門稱「景福門」,西門稱「寶城門」,南門稱「麗正門」,北門稱「承恩門」。1983年12月28日公告此古蹟為台灣第一級古蹟(P38-39)。有名的天然紀念物是:「櫻花鉤吻鮭」,在日治時期稱「台灣高地產鳟」,是冷水性魚類,為冰河時期之孓遺生物。亞熱帶台灣不產此魚,但在1917年,台中附近的大甲溪發現了,因此而被列為天然紀念物,因為很稀有,所以也做了很多保護措施(P188-189)。

(二)我的心得:

看了過去的這段歷史,讓我們了解及體會台灣名勝古蹟文化保存的創始歷程及辛苦。每一個名勝古蹟都有他的歷史,也都有辛苦的歷程,每一個名勝古蹟也都是先人用「心」保存下來的。為的是讓我們這些後代也能欣賞、了解這些有意義的古蹟。然而天然紀念物也是如此。

相信大家都聽過很多名勝古蹟及天然紀念物吧?但是有多少人能了解這些物品的歷史內涵呢?又有多少人真心想要去了解?這本書讓我了解很多,每一個古蹟都有一個故事,這些故事的背後都有很多我們無法體會的艱苦、淚水及歡笑。每當我看到這些古蹟,就會使我想起那些故事及偉大的先人。古蹟不僅只是讓我們去欣賞,他的最終幕的是要我們去體會這一點一滴,更要讓我們明白握們生長環境的歷史由來及涵意,並且感謝這些偉大的先人的付出與努力的保護。並且多加愛惜及保護,讓其他後代也可以了解這些涵義。只要用心保護下去,就可以讓後人看到許多古蹟,更讓他們了解我們先人是如何保護這些遺跡及傳承遺蹟背後的故事。
 
天然紀念物有很多種,也都具有歷史故事。我們常聽到的櫻花鉤吻鮭,我相信很多人知道這個東西,但卻不知道這個的歷史,也不知道這是先人用新下去保護才有的。這個魚本來不是台灣應有的,但卻在台中發現了,深怕後代的人無法看到這種特殊的魚,所以先人並訂製條約加以用心下去保護,這種用心就像媽媽對小孩的用心一樣,所以才能保存至今,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且用心的去了解,而不是把先人的用心當垃圾一樣,不去了解。我們生長在這片大地,應該用心去了解天然紀念物的歷史由來及先人如何用心的保護,更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意義。因為有他們,所以我們才可以看到那麼多稀有的動物及植物。我們也應該好好的用心去了解這些天然紀念物,我們更應該學習先人的精神,保護著它們,給後代的人了解,讓後代的人知道它們以前的歷史。

每一項史蹟名勝都是先人用「心」保存下來的,而且它們的歷史都很有吸引力,看完這本書,我想如果我去這些地方,應該就會想起這些東西的歷史,而且這些歷史就猶如再腦海中一幕幕的重演在眼前。有多少人能用「心」去了解這些歷史的涵義?又有多少人能以真心去保護這些歷史,讓這些歷史遺蹟流傳下去。如果肯用「心」下去了解其中的涵義,就能學到且體會到很多的事物。或許現在的你們認為這些歷史不重要,但是等你長大常常往外跑出去玩的時候,你經過這些歷史遺蹟的時候,或者你到這邊玩的時候,你就會開始無聊且無趣。但是如果你了解的話,就會開始體會其中的涵義及回想那些歷史及偉大的人物。用﹝心﹞下去了解這些歷史,感激先人用心下去保存,學習如何保存且傳承下去,也應該了解各項文化及歷史。

(三)問題討論:

1.大家了解台灣歷史有多少?

2.有多少人知道歷史有哪幾種分類?僅限於古蹟人物嗎?還是自然萬物的過去都算是歷史?

3.有多少人能真心體會歷史的意義,以及她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呢?